東軍的陸戰力並不如預想的那麼有優勢。
砲兵的作戰經驗不足是個極大的問題,
當時清軍已經發展出槍械全體齊射和騎兵鉗形攻勢等戰術,
而東軍砲兵隊因為馬匹機動力不足、戰術執行效率低落,
一直沒能運用射程差距成優勢砲火推進,
在登陸初期雖然靠著戰列艦的火力迅速掃蕩水岸,
但是陸軍野戰時就陷入了膠著。
雖說如此,固守陣地對東軍來說並不是問題,
清軍為了阻止東軍部隊在沿岸集結,希望能夠快速壓制東軍,
但是只要敢往前就會遭受猛烈的陣地槍火和砲擊,
一直沒辦法發動騎兵主力和東軍決戰。
3月14日的廈門戰役是東軍一次強行推進的嘗試,
在沿岸兵力集結完畢後就以騎砲兵、步兵和騎兵兵分兩路,
對廈門城發動鉗形攻勢,在此戰中東軍希望知道的是,
能否以速度為決勝關鍵來對抗清國的陣型?
這次作戰中,東軍勉強突破了清軍的守備,
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廈門圍城,這次圍城一直持續至十一月。
雖說這次嘗試不到成功,但是離成功已不遠,
林爽文要求沿海各地部隊都要以快速突破戰線為核心打法,
也就是在砲火壓制後,步兵和騎兵迅速壓過陣地,
以同樣的模式不斷重複數次來瓦解敵軍防禦,包圍城池後,
留下部分部隊維持對城池的封鎖,
另一部份部隊則重新展開,包圍下一座城池,
在這間隙海軍會不斷以砲火支援、運送兵力。
1787年11月24日,廈門在東軍圍攻下正式失陷,北方的溫州有所斬獲,
先前已經用大量兵力壓制的泉州、漳州、惠州也都被東軍突破防守。
在清國本土的作戰持續了8個月,各大部隊可說是千錘百鍊,
作戰能力都有所提升,更能肆無忌憚地以火力優勢壓制清軍,
當時在沿海與清軍作戰的部隊達6萬人,但與之作戰的清軍則達11萬,
6萬人中,真正東寧出身、隸屬於東軍的人數只有1萬5千,
擁有完整的軍事訓練和武器配備,
剩下的大多是受到東寧「反清復明」宣傳影響而自願組成的戰鬥組織,
東軍訓練這些鄉勇後,由他們負責城池的守備以及充當自警團。
而以這樣的兵力與清軍作戰還能打出如此戰果,使東寧認為時機已到,
1787年12月,鄭熙向清皇乾隆發送一封國書,
表示若願意收手,不再主張滅寧的話,就會無條件撤退,
為了展現誠意,12月10日東軍開始停火等待乾隆的回覆,
乾隆雖然同意不再滅寧,但是開出三個條件:
東寧兵員從此控制在一萬以下、
銷毀半數戰船,熔毀半數火砲火槍、
從此開始送王世子入京為人質。
畢竟當時清國還是認為有能力擊退東軍,
但乾隆對戰線的不了解以至於他無法明白使東軍能控制沿海的原因,
才會想要在東軍主動退兵前多撈點好處、為後人能滅東寧開扇後門。
而林爽文打從一開始就沒有主動撤退的打算,僅僅是要試探乾隆,
只是沒想到乾隆的態度會如此過分,遂決定不再回書給乾隆,
在1月14日重啟軍事行動,並且要加大戰爭規模,
1799年成書的《丙午實錄》:「用東國之總力,碎弘曆之逆麟」,
這句話為林爽文親口所講,代表了親手結束戰爭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