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好隔壁版板主文章有提及相關議題)
比起日後歷經軍閥割據、中原大戰的中華民國
在政治、財政相對穩定的袁世凱時期
(當然還是很有問題,不過一定比國府時期好)
在陸軍上跟日本的差距比較沒那麼大
(海軍本來就輸,到了老蔣時代日中差距只會更大)
在簽訂二十一條時,中華民國是否有能力跟日本一戰
在袁世凱的領導下,北洋政府表現可能贏過之後的國民政府嗎
節錄自#1VAHhSNv (Warfare)
作者 jimmy5680 (If Penguins May Fly) 看板 Warfare
標題 Re: [問題] 清末至二戰達到列強水準的中國將領
時間 Tue Aug 4 16:22:48 2020
───────────────────────────────────────
不過中國的將領要有所謂的「列強水準」是有一個黃金時間點──1906~1916年。
為什麼要挑這個時間點?
因為在這十年間,所謂的列強包含了奧匈帝國和義大利這些垃圾陸軍,
帝俄和法軍在一戰前期也都有一大堆不堪的指揮官(從霞飛撤換半數將領可見一斑),
而歐洲列強直到1916年的時候都還沒有完成轉型現代戰爭的蛻變;
相對來說,北洋軍於1905年河間會操、1906年彰德會操後已開始具一定程度的戰力,
並且在辛亥革命(1911年)前後的表現其實是頗為優異的,
直到袁世凱過世(1916)的時候應該也還沒有稀釋、分裂到不堪的程度。
北洋軍在1911年的戰術表現可參考:鄺智文,〈1911年漢口、漢陽戰役中的北洋軍〉
(收錄於《共和維新:辛亥革命百年紀念論文集》,google books有試閱)
北洋六鎮在清朝滅亡前夕是集結全國之精粹所鑄成,遠非清末其他武裝能比擬,
漢口、漢陽戰役中雖然兵力呈劣勢,卻仍然是一路力壓南方的新軍和民兵,
湖北新軍已經是勉強與北洋軍並稱的清末主力了,仍然在漢口的激戰中大敗,
即使黃興帶湘軍增援也無法扭轉劣勢,黃興的胡亂指揮更導致革命軍損失慘重。
前引該文就提及觀察漢口、漢陽戰役的英軍與日軍軍官都認為北洋軍受過嚴格鍛鍊,
在戰術、組織與後勤方面的成果都比較令人滿意,惟兵力匱乏而攻勢緩慢,
但這就不是指揮官能輕易解決的了,是朝廷根本沒有後備動員能力。
北洋軍懂得使用疏散線列,善用火力和掩蔽,進退有度而不盲目衝鋒,
隨時可抽調不同單位組織彈性的特遣隊,後勤能支持鐵路作戰、糧食彈藥供給充足,
國府到二戰的時候大半的部隊(尤其是軍閥部隊)都未必能辦到。
換句話說,北洋軍的馮國璋等人,在1906~1915年的這十年之間,
其實很有可能是比後段班列強的許多政治任命將軍還要稱職許多,
至少放在列強也是合格以上的軍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