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這篇是我看到前述<朝鮮半島分界在北緯39度?>
以及wiki上的韓戰條目腦洞大開的思考的假設
按照wiki條目的介紹
雖然仁川登陸後南韓靠著聯合國軍的幫助一度將戰線推進到鴨綠江畔
可是這樣良好的戰局在志願軍入半島後又被扭轉
原先攻抵中朝邊境的南韓及聯合國軍
因為中國軍隊的出現不得不做大規模後撤
甚至一度被迫放棄漢城(首爾)
撤退到北緯37度的水原-原州-江陵一線
當時聯合國一度提出停戰建議
但因毛澤東認為志願軍有能力將聯軍趕出整個半島拒絕提議
結果便是志願軍跟北韓軍隊又被重整的聯軍打回38度線
最終,雙方在經過多次拉鋸戰後又以38度線協議停戰
這讓小弟很好奇,假如毛澤東跟金日成當年見好就收
在戰線仍停留於37度線附近就和聯合國停戰
那國土更大的北韓會不會因為取得漢江平原的糧食產地
而避免90年代以後斷斷續續的糧食危機呢?
而失去半島主要平原區的南韓
經濟會不會一厥不振,甚至無法形成日後的經濟奇蹟呢?
失去漢城後的南韓政府會改以光州、大邱或釜山為新首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