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在徐蚌會戰開打前兩天(1948/11/5),徐州剿總總司令劉峙與參謀總長顧祝同
在徐州召開軍長級以上會議,會中第7兵團司令黃百韜提出建言,要求在徐州周圍
各個兵團向徐州靠攏,這樣即可將2、7、13、16共4個兵團的兵力,
集中在津浦、隴海鐵路周邊,利用鐵路,可同時對徐州東南西北進行內線作戰。
黃百韜還強調只有這樣才能持久,而顧祝同也同意黃百韜的提案,命令黃百韜率領
麾下部隊立即從新安鎮撤往徐州。史實上是黃百韜為了等待44軍歸建,
在新安鎮多等了1-2天;且撤到大運河時,沒有及時架設浮橋,拖延了渡河時間;
且撤到碾莊後,又接到國防部命令,要其部隊擊破敵軍再走。
這時(1948/11/9)共軍已經從山東大舉南下,正準備切斷黃百韜與徐州國軍的連線,
但還需要1-2天才能完全切斷該連線,於是黃百韜決定在碾莊固守,最後便全軍覆沒在碾莊
那如果黃百韜決定盡快撤往徐州,且有在運河架設浮橋,且撤到碾莊後繼續日夜兼程西進
成功在共軍切斷連線之前抵達徐州,完成戰前黃百韜希望的布署,
徐州國軍真的可以更加持久嗎?
華東野戰軍副司令粟裕也承認若是黃百韜成功撤到徐州,那殲滅黃百韜的難度將大大提高
且根據共軍佔領徐州後繳獲的物資來看,這些物資也確實足夠支撐大部隊一段時間,
那麼假設黃百韜提出的這個戰術得以實現,是否徐蚌會戰就不會這麼一面倒??或至少
不會敗得這麼慘呢??又或是戰後仍然可以保持住主力,於淮河兩岸與共軍周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