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幕間-己亥和議始末記
就在明清結束戰爭後,東亞各國對於明清兩國的態度成為了重點所在,畢竟明清兩國一時
之間都無法壓倒對方,因此外部援助便顯得格外重要。
朝鮮
朝鮮在明清之間呈現一種極為矛盾的態度,朝鮮本身極度崇明,然而政治現實卻讓朝鮮只
能選擇以清朝為宗主國。此時朝鮮國王為孝宗,後為顯宗。兩位國王採取了截然不同的態
度,孝宗堅持古訓:「胡人無百年之運」,在內部積極備戰,期望有一天南明可以再次光
復北京。然而在1659年即位的顯宗則不同,他對於清朝的態度更為實際,這讓明清和議後
,朝鮮在官方上偏向大清。
然而國王偏向大清,大臣們可不這麼想。朝鮮內部黨派鬥爭嚴重,其中最大黨為西人黨,
西人黨便是死忠於明朝的派系之一。其中西人黨首宋時烈更是朝鮮反清復明思想第一人。
他到處講述反清思想,培養黨羽,這讓顯宗感到不安。1659年,圍繞顯宗生母慈懿大妃的
服喪問題,朝鮮爆發己亥禮訟,西人黨主張為做為庶子繼承王位的顯宗應對生母慈懿大妃
服孝期年,而南人黨主張服孝三年。最終對於西人黨勢力感到不安的顯宗裁決南人黨勝利
,結束西人黨長達50年的當權,為南人黨的掌權奠定基礎。
民間方面,秦藩、晉藩與文芳商號都會與朝鮮官方的漠視下與民間私下進行貿易,朝鮮主
要出口人參至南明與東南亞各地。而移民方面,朝鮮在1670年爆發庚辛大饑饉,使得大量
面臨飢荒的朝鮮居民在南明各藩王的接納下,陸續前往東南亞並結成拓荒社群,這些人將
成為朝鮮裔明鄉人的祖先。
江戶幕府
17世紀時江戶幕府甫成立,內部政權尚未完全穩定,因此對外關係偏向保守。不過南明當
中晉藩與文芳商號都沒有想要特別與江戶幕府交流,只有秦藩對於與日本交流有極大興趣
。而日本也對這位出身日本的藩王釋出不少善意,在鄭成功進封秦王時,薩摩籓便派人經
琉球向鄭成功祝賀。鄭成功也多次向江戶幕府進行貿易請求。
在鄭成功具有日本血統的加持下,江戶幕府先後開放平戶藩與大阪供鄭氏集團貿易。其中
平戶藩透過與鄭氏集團的貿易大大改善了藩政,另外鄭氏集團與大阪地區的貿易則透過一
個名為「明義館」的學館,以交流朱子學的名義進行貿易。另外由於此時的日本內依然有
大量浪人,因此在時任水戶藩藩主德川光圀的建議下,允諾浪人在幕府的同意下,以不再
回日本為前提前往秦王藩就職,將江戶幕府內部的不確定因子向外轉移。當時的日本浪人
主要落腳在萬年縣的打狗地區,他們築村並建設打狗地區,而打狗也在日裔居民的進入後
,名稱也被改為日文的「高雄」。
琉球王國
自從被薩摩藩入侵後,琉球成為了明朝與薩摩的二重朝貢國,這讓琉球的財政陷入極大困
境。而雪上加霜的是,1651年,琉球的尚質王考慮與清朝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1653年,
琉球向順治帝祝賀登基並歸還明朝所授予的印綬。然而在這之後戰況急轉而下,南明勢力
多次擊敗清軍,立足於東南與西南一帶。在明清合議後,南明便把目光放向背叛明朝的琉
球王國。
秦藩與晉藩在1660年合作,派出二十艘船隻前往琉球,缺乏海軍的琉球很快就被秦晉兩藩
的艦隊控制。尚質王派出使者向宗主國薩摩藩求救,打狗還需看狗主人的臉色,秦晉兩藩
的聯軍在與薩摩籓達成共識後便速速撤軍。薩摩藩接著便逼迫尚質王退位,由尚貞王繼位
,而奉行親清政策的大臣則被斬首。由於被斬首的人包含王舅向國用(北谷親方朝暢)、英
常春(惠祖親方重孝,因此又被稱為「北谷惠祖事件」。
在這之後,琉球只能奉行對清、明與薩摩的三方朝貢政策,這讓琉球王室的財政狀況進一
步惡化,直到向象賢改革後才改善琉球王國的財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