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清廷南征記—襄陽地區防線說明
間接路線(英語:Indirect approach)是一種軍事戰略,由B·H·李德哈特爵士於第一
次世界大戰後提出。該策略要求軍隊需沿著抵抗力量最小的防線上進攻。
新計畫
清軍在淮河—秦嶺一帶陸續遭遇挫折,然而這並沒有打擊乾隆想要統一中國的野心。就在
此時,名將阿桂向乾隆提出繞藏入川的計畫。這項計畫以蒙古滅宋戰爭為藍圖,將目標鎖
定較弱的周藩。由於目前清廷也掌握了西藏,因此清廷可以從西藏入川,同時搭配關中清
軍向漢中進攻,由於周藩的都城成都距離西藏較近,因此清軍可以選擇孤注一擲攻擊成功
,另外也可以自後方攻擊漢中與四川的關口—劍閣,如此一來也有機會剿滅漢中的周軍,
進而達到控制漢中的目的。
乾隆對於這個計畫非常滿意,然而他將這個計畫修改得更加宏大、完整。此計畫將會動員
近十萬清軍,這是清朝自建立以來的最大規模軍事活動。主進攻方向依然是以阿桂率領的
清軍八旗精銳為主,同時關中的清軍也會跟著行動,然而不同的是,乾隆在阿桂的計畫上
,另外增加從西藏前往雲南大理的進攻行動。同時在南陽盆地,清軍也將會對周軍、秦軍
進攻,這樣的行動將會讓周藩三面受敵,具有極大的威脅。
然而這樣的計畫需要更多的準備,因此自1763年起,清廷便轉為守勢,為積蓄攻擊力量做
足準備。
南明的反擊
在清廷積蓄攻擊力量時,南明的周、秦二藩並沒有閒著,眼見清軍攻勢消停,周、秦二藩
紛紛展開反擊戰。反擊戰基本上可分為三個方向:
1. 隴西方面作戰:漢中將領白顯文在擊退清軍後,為了更進一步鞏固漢中防線,先是
在1763年向西進攻隴南,隴南清軍不敵敗退,白顯文繼而進攻天水。在天水,白顯文遭遇
清軍的強烈抵抗,因此白顯文被迫退回隴南。1764年,白顯文繞過天水,率領6000名精兵
出現在蘭州,蘭州城告急,清軍被迫自天水向蘭州馳援,在路上清軍中了包利的埋伏,大
敗,周軍也趁勢收回天水。
2. 襄陽方面:襄陽方面,李潢率領的周軍與秦軍合作,目標直指義陽三關,李潢首先
自襄陽而出,向東朝信陽攻擊,另外一方面,秦軍則從武漢出發,對義陽三關發起攻勢。
清軍聞訊後立刻自開封、洛陽兩地出兵。由於清軍在平原上具有騎兵的優勢,因此李潢的
軍隊被困在北邊的淮河北岸,無法南渡。然而在南方的秦軍奮勇作戰,在承受了相當損失
後,終於攻克義陽三關,從而讓武漢暫時不受清軍威脅。
3. 東海方面:秦藩與清廷由於都與日本在某種程度上的貿易,因此掌握東海的控制權
成為雙方的重要目標。雙方在東海、日本海海域上頻繁交戰,其中在日本的對馬島、五島
以及朝鮮的濟州島、白翎島都爆發規模達百艘戰船的大規模海戰。而秦軍更是在1761年的
崴海海戰失敗後,又兩次偷襲忠義營的根據地。一次突襲南長山群島,另外一次則偷襲皮
島。雙方互有勝負,秦軍曾經在1764年燒毀南長山群島的忠義營根據地,然而清軍也在同
年的秋天於日本的五島大敗秦軍水師。
對於周、秦兩藩來說,清軍在襄陽、隴西地區的敗退似乎代表著他們成功防禦了清軍的南
進,然而就在他們與清軍在這些戰線上來回攻防時,清軍早已悄悄地將一部份主力部隊轉
移至西藏,準備對周藩發起致命的攻擊。
附註一隴西方面周軍進軍路線(黑色箭頭為周軍,紅色箭頭為清軍):
https://imgur.com/lc2Laza
附註二義陽三關位置圖(紅色圈圈為義陽三關):
https://imgur.com/XuH04nn
附註三東海方面戰爭爆發地點(紅色圈圈):
https://imgur.com/qshN5b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