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南征記—全面攻擊,東南亞地區戰事外傳
夕陽餘暉
1778年,在東線,此時揚州城已經在清軍的猛攻下堅守長達五年的時間,而在西線,周藩
奇蹟似的連續三次擊退清軍對重慶的攻擊,然而一切似乎也逐漸來到尾聲。揚州城內一片
殘破不堪,揚州城外的清軍雖然精疲力竭,但是依然保留了最後一分攻入城內的力量。此
時的揚州城好似南明與大清之間的關係,南明在失去了中部防線的支撐點後,如今整個戰
局被一分為二,秦藩與周藩只能各自為戰。然而清軍卻可以佔據地利優勢,自中央不斷出
擊。
然而即使如此,周藩與秦藩依然各自打出不少出彩的反擊戰,這些反擊戰或多或少延遲了
南明的滅亡,也讓南明成為少數在失去武漢等中部地區後依然支持長達五年的政權。這些
反擊戰包含下列反擊戰:
各地反擊戰
湖南湘西苗族反擊戰:海蘭察在成功進入湖南後,再向西進入貴州時,遭到湘西地區的苗
民的強烈反擊。其中在貴州銅仁,清軍遭遇了一次相當大的挫敗,光是將領陣亡者就達到
12名,這逼得海蘭察不得不更改進軍方向,改朝江西前進。
郴州戰役:郴州市自湖南進入廣東的重要門戶,海蘭察其實在嘗試進入貴州前,他先是派
出少許部隊向南方進入廣東的道路探路,由此爆發郴州戰役。郴州戰役相當的小,清軍方
面僅有約800人,而南明軍隊只有臨時韶關派出的客家民兵140人,這一戰客家民兵手持燧
發槍,並且在完成一輪齊射後,將手邊的小刀塞入槍口,持槍衝鋒將清軍擊垮。
這一戰在戰略上象徵意義居多,並沒有給清軍帶來重大挫敗。然而郴州戰役是中國歷史上
首次可考的刺刀衝鋒,雖然這個刺刀還相當原始,但是這個戰術將在後續不斷演化,也將
變得更加強大。
一般認為客家人可能在當時與廣東人(廣府民系)與閩南人都會在械鬥時持槍衝鋒,這個戰
術是漢人從印度貿易中,向當時的歐洲人學習而來。也因此在18世紀,僅有上述的三大民
系漢人會持槍衝鋒,其他的東南亞與東亞大陸上的國家與民族都還不會這項戰術,這也讓
這三大民系漢人將在18世紀晚期脫穎而出。
籠絡戰術
在這場長達20年的戰爭中,清廷方面在一次又一次的硬仗中體會到,如果不適當的調整對
漢族政策,那麼他們將永遠也無法攻下南明。過往在康熙、雍正兩朝中逐漸成形的新制度
—官從民不從。這個制度源自於清廷對於蒙古、西藏的制度。在這些地方,對於剃髮易服
有著「官從民不從」的傳統,而後這個制度在康熙與雍正時期逐漸推廣到從南明投降的各
個勢力。早先投降的淮陰侯(今魯王)、假齊王(今定湘王)這些王公貴族無一不剃髮,然而
其餘的民眾卻可以照舊生活。這讓清廷在這次的戰爭中不再像清初時期,遇到大量的游擊
戰。
殘局
1779年,堅守六年的揚州城終於在清軍反覆不懈的進攻下淪陷,守城將領柴大記自殺,而
秦藩也失去了最後一塊在江北的城池。清軍隨即南下進攻江南。1780年,重慶被清軍攻破
,劉知憲自殺,而被任命為周藩丞相的李潢則帶著世子劉尚賢逃往貴州,與白顯文擁立劉
尚賢為新任周王。然而清軍隨後跟上並將李潢、白顯文的軍隊擊敗。周藩滅亡。
1780年南京城破,鄭武定與親兵在巷戰中陣亡,此時在廈門的太子鄭忠全因不願與清軍為
敵,而逃往海外,不知所蹤。乾隆很快便下達詔令,傳檄文至各地,說明南明已亡,並且
按照「官從民不從」的傳統,所有接受清朝職位的官員皆須剃髮易服。
一切看似塵埃落定,然而並非這麼簡單。1780年檄文抵達福建、江西等地時,這些地方的
巡撫皆選擇剃髮易服,然而閩南與贛西地區旋即發起反抗,而廣東、廣西巡撫也同樣不願
剃髮易服。東寧地區各大中小勢力以及南洋地區的首領也依然決定效忠已滅亡的南明。就
這樣,戰爭將持續進行。
後面的部分有些我會用類似小說的方式來寫,感謝大家的支持,我會再繼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