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https://kknews.cc/history/pl2n2z8.html
唐中後期財政出現了地方富足而朝廷空虛的局面,朝廷財源越來越少,最後只有江南八道上
繳賦稅了。
自安史之亂發生以來,相比過去唐朝的財政收入在地域上已失其二隅,只能偏倚江南和劍南
兩大財賦供應地,尤其偏重於江淮地區。形成了此後「唐立國於西北而植根於東南」的局面
」,唐後期江南地區已成為了全國財政中心和經濟中心。因此,唐代江南財賦地位的上升,
是安史之後封建王朝維系統治的必然選擇。
據《唐會要》記載:「每歲縣賦入倚辦,止於浙西、浙東、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
、湖南等道,合四十州,一百四十萬戶。比量天寶供稅之戶,四份有一」僅江南八道一百四
十萬戶,卻成為唐朝財賦收入來源的主要,這必與唐時江南經濟的發展有密切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