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抱歉,這篇又會抽象路線。
※ 引述《plamc (普蘭可)》之銘言:
: ※ 引述《fw190a (las)》之銘言:
: : (關於獨立是常識的回應,套用以前提過的左右派概念,
: 回你這篇比較符合題旨,看這幾篇你要討論的事情,我想你在想的事情其實不是左右,
: 正確的敘述是你在想的其實就是很傳統的唯心史觀與唯物史觀之爭
: 所以你會一直會想找一種思想上的解釋來套用到歷史各種現象上
: 一個基本問題是:人類沒有「自古以來,一以貫之」的思想或認同這種事
: 思想跟基因不一樣,一個人一生之中就隨時會變。如果未來你家連續20代思想都差不多
: 你認為是你家訓成功正在得意,第21代就推翻了,其實只是連續20代所處的環境類似
: 要注意的是全人類大部分是中間人,你自己在台灣也是少數,應該感受的到
: 引領歷史潮流的是改變人,中間人跟隨
: 這就是我說不要去找一個一以貫之的思想主體,邏輯上就知道這個方向錯誤
: 但我不是說這代表唯物史觀,人的思想當然是歷史的重要一部分
: 只是要注意思想的本質就是會變動
其實除了你對我的論述與判斷部分,以及這個抽象層級的概念,
你這邊對歷史事件與思想的敘述我都是贊同。
所以有時覺得,問題在於,
為什麼你總是把我的主張拉成一個扁平化的內容,然後對此輸出,
然後我就在防禦一些不是我主張的東西同時,繼續補我主張的立體性,
最後又衍生更多技術細節類似的批判。
所以可能又要直接講比較宏觀架構的東西。
雖然我一般會迴避這樣太哲學的內容。
你這邊說用唯心唯物來描述,我倒是能接受,但或許你又把我立場看歪,
首先我在試圖架構的是讓心物兩條線,可以互相支撐說明的雙股螺旋路線。
或者用馬克思的術語,
馬克思解讀了下層建築的影響,但只把上層當作泡影與統治手段,
這裡想要嘗試的是也把這部分給解解看。
這個上層/思想/唯心的東西呢,
處理起來確實很麻煩,它在內容性質上肯定觸及哲學/語言的核心應用,
我也不敢說我就掌握啥,只是覺得這個路線離哲學近且有趣鑽鑽看。
而這個左右傾的文,是其中比較唯心的面相沒錯。
,,,
我覺得你的思考模式可能,不熟悉這個領域,用一種比較科學潛在意識形態的模式,
所以常主張著,怎麼樣用一個名詞,就能釐清避免混淆,
事實上我這邊反而能說類似你上面那句,想要不混淆其實是緣木求魚,
真正讓它不混淆的是人的思考如何追索脈絡,
除此之外,你再怎麼歸類除了對大眾宣傳效果以外,
反而只是構成另一層混淆。
所以除非太違反常識,我一般在閱讀理解時都是確認論者沒有自相矛盾的概念,
然後就用對方理論的內容或其邊緣的東西來挑戰,
直接抓著定義的問題,很容易變成單純詮釋之爭,
更不用說把對方的詞套自己定義,就很容易變成紮稻草人,
即使你努力論述著自己草人紮的合理。
,,,
說回唯心,我覺得很明顯,我並沒有主張什麼僵化確定的思考內容,
我的整篇文,一直是用一種動態的理解和描述在撐起這個框架,
在這個框架中,個人思想能轉變、詮釋也能轉變,
我想捕捉的差別是各自的動能慣性與動力來源這種東西。
如果要說有用什麼工具,就是借重較多演化論,但同時也要有抽象概念的能力。
對我來說描述就是可以毀了一直重建的東西,重點一直是規則,
在這個面向上我認為我是更符合科學精神的。
單純把思想當作一個硬性的東西來描述,那個其實是意識形態或宗教信仰,
在唯心這領域裡面,這種東西老早就過時了,
所以只能用更複雜的工具,可是要讓這套工具進入歷史始終有其困難。
你說,人類沒有「自古以來,一以貫之」的思想或認同,
但從哲學角度看,人關注與認同的東西,一直以來都圍繞著某個核心打轉,
即使有各種不令人滿意的嘗試,但其實也已經留下夠多資料來想像這個核心是什麼。
簡單來說,一以貫之的解釋如果不行,那可能只是這個解釋不夠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