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deltaz (我還懂不懂飛翔)
2020-06-06 12:46:52: 推 Maori: 我補充一下,就算沒開吊隱除濕機,單開全熱,說真的我也感 06/06 12:08
: → Maori: 受不到濕度有什麼大幅上升的感覺(室內通常會開冷氣或暖氣) 06/06 12:08
降溫才會析出水氣,暖氣會降低絕對溼度,所以外部氣體進來濕度會進一步降低
與冷氣的狀況是相反的
: → Maori: 我無意介入你倆的紛爭,我只是以一個半年的使用者分享心得 06/06 12:09
: 推 Maori: 真實使用狀況是...我全熱大概有人就會開,除濕機則是感覺 06/06 12:16
: → Maori: 濕度明顯高(如下雨天)的時候才會開,開啟時間比例約5:1吧 06/06 12:17
: → Maori: 因為我太太對濕度很敏感,我們也有裝設不少監測溫溼度的儀 06/06 12:19
: → Maori: 器,但目前並未出現開全熱反而覺得濕度上升的情況,但我會 06/06 12:19
: → Maori: 多注意看看是不是我觀察有誤,有心得再上來回報 06/06 12:20
冷氣剛開啟時,壓縮機運轉,出風口溫度很低,這時候會大量除溼
,等到室內溫度降低,壓縮機停止運轉或是低速運轉,出風口的溫度也相對提高,
出風口與室內溫差小,冷氣的除溼能力就會大幅降低,如果有濕氣持續輸入
,濕度就會開始上升,你把吊隱除溼機關掉一天就知道答案了
: → Maori: 不過,有裝全熱的話,順便裝台吊隱除濕(空間允許的話)是不 06/06 12:21
: → Maori: 錯的選擇,這些裝的人少,多分享經驗討論一下 06/06 12:22
水量可以用物理公式推導的
夏天台灣常見室外30度左右,濕度80~90%,室內開冷氣26度,濕度除溼保持60%
,對照空氣線圖,兩種空氣的含水量差距大概 1kg的空氣會有 10g左右,外部
空氣進入室內降溫之後,就會在室內析出。 如果以通風量100CMH, 1CMH空氣
重1.2Kg來說(1.2*100)*10g*24小時/1000 = 28.8公斤的水
全熱可以減少50%或以上的水量,但還是有15Kg的水量,這些除溼量都不包含
人體散發,廁所,廚房等等會額外的水蒸氣,算入這些除溼量還會更多
全熱或是新風系統,滿常會聽到說除溼量不多,你從物理原理回推就可以知道
,如果外部與室內的條件都滿足以上所說(至少夏天常見),變因在通風量
全熱機器因為管路的關係,特別是塞大台機器又不想影響房屋挑高等等
常會安裝的很奇怪,導致管損量很大或是嚴重短循環,實際交換的風量少了,
自然除溼量就少了,但二氧化碳濃度就會比預期的高很多()
如果全天候都不開門開窗,室內會覺得悶的話,二氧化碳濃度通常在1500ppm或以上
有興趣可以加入二氧化碳監測,你會發現更多有趣的概念的
最後是如果要大量通風,保持室內CO2 600ppm以下,最好配上吊隱式除溼或是設計
可以讓除濕機擺放連續除溼的管路與排水,才不會倒水倒的很累
作者: evonneh (丸) 2020-06-09 10:02:00
請問D大有推薦哪一台二氧化碳檢測儀嗎
作者:
Maori (毛利)
2020-06-06 15:23:00你太認真了,人生真的不需要事事都講到非贏不可....我看不懂也不想看懂...我只提供我親身使用經驗,你知不知道我有好幾天不曾打開除濕機只開全熱也沒覺得濕度大幅上升?除了體感沒感覺、監測數據也沒特別觀察到,我分享經驗而已,沒要幫誰,不要覺得故意冒犯你....你戰線不要再拉長了....
作者: andy978 (粗臉哥) 2020-06-07 12:28:00
這串討論很有意義啊至少都懶得看也知道以後要加裝吊隱除濕
作者:
Maori (毛利)
2020-06-07 17:17:00其實不是不想討論,是不想跟只想講自己話的人討論...其實你講的東西物理上數學上應該都是對的(雖然我沒認真看),但其實你就像個醫生只用書本或過去經驗上判斷某個病徵是怎樣卻沒有好好聽病人真正的感受 只認為對方是錯的 我是對的就像我跟你講...我只有雨天才開除濕機...你還叫我關掉整天看看...就知道誰只顧著講自己的...完全沒認真在傾聽...
作者:
haydou (haydou)
2020-06-07 22:57:00敢問樓主,既然您說資訊正確與否才是重點,那您之前說六吋管在台灣無解,那是否算錯誤的資訊?剛剛回錯篇,原原原po有提到他有客變穿樑套管,所以您提的問題不會發生在他身上而現在有些建商會預留穿樑孔,有些也願意接受客變,我查到一個洞大概400,聽說不分大小
作者:
deltaz (我還懂不懂飛翔)
2020-06-07 23:50:00一般梁是不能預留六吋管的套管的,因為會影響梁的強度真要留也是四吋兩隻並聯,這樣比較不影響梁的強度另外全熱要一進一出,兩隻管,再加上冷氣管,你家梁上短短距離打了三隻或以上的大型套管你會覺得安全???目前看起來最實際的方案是1.人口不多裝小台機型就好,特殊狀況開窗通風 2.人口多需持續大量通風,用兩隻四吋並聯取代6吋 3.乾脆裝兩台主機,初始配置成本高,但後續冷氣消耗電費會省回來,特別是裝一對多或是多聯式冷氣,估計不到五年就省回來了
作者:
haydou (haydou)
2020-06-08 00:03:00一個樑可以打幾個孔,兩孔相距多少,孔徑多大,跟樑深的比例是多少,技師公會都有規定,不是我覺不覺得安不安全
作者:
deltaz (我還懂不懂飛翔)
2020-06-08 00:06:00不是特殊案子,建商通常都不給打相鄰的兩隻六吋管啊,不然你問問哪個案子有這麼隨意有些連一隻六吋都不給打了,更別提兩隻
作者:
deltaz (我還懂不懂飛翔)
2020-06-08 00:28:00惠宇這是預留,不是客變,預留的在一開始規劃就要納入強度的考量,這案總價不到2000萬還做這種豪宅才有的設計,是真的超佛心沒錯文章的內容也是指出一樣的狀況,大多數根本不給打這麼大隻的套管但還是得提醒大家,一般建商施工都"清清菜菜",沒有特殊限制,也沒有提及如何補強,輕易就同意打六吋管的案子不要買,畢竟不是每個建商都像惠宇這類知名建商這麼佛心
作者:
Maori (毛利)
2020-06-08 07:54:00所以我到底有沒有說過濕度降低?我只說沒有大幅升高的感覺。(講沒上升被你說成下降,還硬凹...真的有夠愛辯...可憐哪~)我大多數時間引進全熱關窗開空調,就是不需要常開吊隱除濕機,因為沒覺得濕度大幅上升!你以為每個人都跟你一樣濕度控制狂?我當初裝吊隱除濕機,目的只是美觀、不想讓地上型的佔據空間,其實除濕效率也沒比較好,要是有人傻傻的以為開了全熱就會潮到出水、天天倒水,結果裝了貴鬆鬆的設備結果也沒常開,這叫做「正確的」資訊?全熱廠商應該重金聘請你啊,告訴消費者全熱都一定要裝吊隱除濕,賺更多不是嗎?廠商都笨蛋,竟然都沒發現!被你這曠世天才發現了!神奇!
作者:
Maori (毛利)
2020-06-08 10:38:00所以你貼圖打自己臉(第一次看到 驚奇!)你那個除非....你真的是只講自己的,沒在看人說的內容耶....要不要去爬一下你自己貼的上面的我的推文內容?
作者:
haydou (haydou)
2020-06-08 10:46:00M大我是覺得吼,反正我們跟其他已查到網友的資訊可以看出夏天全熱+空調在實際上並不會造成室內溼度上升就可以就此打住了啦XD更正, 部會造成室內溼度大量上升其實大家一開始的初衷一定是好的,想要分享自己的使用經驗像當初大家買房買家電基本上都會看熱心的網友分享心得那只是D大認為別人分享的經驗不符合他自己計算的結果是啊,還是那句話,你還是沒有辦法說出一天倒的10公升水有多少是"全熱造成的"我們的觀察方法就比較直觀啊,空調 VS 空調+全熱的溼度變化
作者:
Maori (毛利)
2020-06-08 11:09:00其實有裝吊隱除濕機的我,應該大大宣揚全熱+瘋狂開除濕的好處才對啊!但我想更多人想知道的是實際使用狀況,錢要花在刀口上,有裝全熱是不是就會造成濕度會大量上升而非常需要裝吊隱或增購其他除濕機?我的親身體驗答案是NO。
作者:
haydou (haydou)
2020-06-08 15:05:00其實大家初衷只是為了分享自己的使用經驗,希望可以盡一點微薄之力,正常不會有人故意要誤導別人,畢竟我們三個不代表任何廠商或是利益團體我同意啊,所以我最一開始也只是分享我的使用安裝經驗,D大您是沒必要說我是胡說一通而且原原po家住台北,台北相較高雄的夏天式沒有那麼濕熱的
作者:
deltaz (我還懂不懂飛翔)
2020-06-09 11:19:00作者: netzard (流亡單騎旅) 2020-06-11 19:51:00
給推..大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