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鐵群島的先例來看:
鐵群島在初代灰海王駕崩後,每屆國王過世就舉辦選王會。直到葛雷艾恩王朝在某屆
宰光了所有候選人,鐵島才確立世襲制。
征服戰爭後伊耿辦了一次選王會,選出鐵群島的「大王」(Lord),這次選舉後由
葛雷喬伊家族世襲。再來就是攸倫當選的那次選王會了。
鐵王座則是另一個狀況:
坦格利安王朝的選王會稱作「大議會」。總共三次,一次選王儲、一次選攝政、一次選王
第一屆大議會是在101年
當時的國王還活著,但是他的長子、次子和三子都死了,繼承人懸缺。
其中, 次子的獨女(的兒子) 和 三子的長子 ,被認為有繼承權。
所以國王召開大議會進行繼承人的選舉。法定出席人數五百人(全國領主的半數),
在赫倫堡開會。
選舉結果是王三子的長子當選繼承人,否決所有女性和女性後代的繼承權。
過了幾十年後又因為女性繼承權爭議發生「血龍狂舞」內戰。
第二屆大議會在136年召開
起因是內戰後繼位的國王只有五歲,而國王的攝政會議由內戰兩黨合組。這些攝政開始
互相搞暗殺、搞政變,最後七位攝政剩下兩個。
大議會召開後抽籤選出三位新攝政,但是一年後國王親政就解散攝政了。
第三屆大議會在233年召開,因為沒國王了
前國王有四位兒子,長子和次子過世。長子有個女兒,次子的兒子還是嬰兒,
三子是伊蒙學士(就是影集那個),四子已經33歲,育有三子兩女。
由於貴族不想要超長的攝政期,伊蒙學士又打死不還俗,所以貴族選舉四子當王。
由於當王的伊耿五世是他爺爺「四子的四子」,所以又被稱作「不該稱王的王」。
總體而言,大議會不限於選舉國王,也能作為國家大事的判準。其中關於王位的選擇,
僅限於坦格利安家族。
拜拉席恩王朝後,也有可能召開大議會。凱特琳.徒利曾經勸藍禮不要稱王,召開
大議會,但是藍禮嗤之以鼻。然後他就死掉了。
題外話,勞勃起義中,雷加在出征前跟詹姆說:「等打完這場仗,我就要召開大議會。」
然後他就死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