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上架的《十二陪審員》De Twaalf 由比利時電視一台 Één播映、Netflix 國際發行,談位於根特的「東法蘭德斯刑事法庭」一場兇殺案辯論,取景在根特司法大廈新館Het Nieuw Gerechtsgebouw te Gent。全劇開始就是一個「十二人陪審團」的組成:如同許多陪審制國家,在此每個案子都要徵召一般市民組成 12 人陪審團、加上候補共 14 人,抽到並經審核而又無豁免事由者,就有參與的義務。這種事是市民義務、一般人大多願意每週抽兩三天來參加,不過也有人生活會被嚴重干預,首集就有一位平常很端莊的女子故意穿得俗艷暴露來審核、希望被刷掉但仍被選上。
本劇十集,每集約五十分鐘,我本來以為類似一般警匪與律政劇要來一週解一個案子?看了才發現它花十週只解同一個案子!準確點說,這是同一個被告被起訴兩件兇殺案,兩案有部分關係人重疊而緊密相關,本劇十集差不多就十次法庭辯論,每次傳喚幾名證人與專家出來作證說明展開辯論以釐清案情。然而,此劇也很搶眼的是,每集除了當集開庭戲外、還有更重的戲份在談這些陪審員們的日常生活,當然戲份不夠談「十四人」或「十二人」而只聚焦六位主角,但他們的家庭生活或光怪陸離或狗屁倒灶個個超有戲!重點是,這些家庭戲的情懷,竟然還處處呼應著案情呢 (!)
https://pics.filmaffinity.com/De_Twaalf_TV_Series-997518915-large.jpg
「陪審團」題材在影劇中並不新鮮,西方影劇尤其好萊塢也常談陪審團如何受到外力操控帶風向,不過像此劇這樣把陪審團成員的平凡生活給花大篇幅拍出來,這拍法對我倒是挺新鮮的。陪審團為了避免受到外力影響有許多守則,譬如開庭期間不能談案情、不能接觸媒體、不能和案情當事人有關係等等,此劇也非常強調這點,雖然不可能保護得密不透風,但已盡可能把一般陪審團題材可以發生的各種帶風向與勾心鬥角等外部因素都去除了。但本劇強調的是避無可避的內部因素:陪審團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塑造了自己的世界觀、而這世界觀一定會影響他看待案情的態度。
到底什麼樣的人適合當陪審團呢?是有頭有臉生活上軌道的成功人士嗎?還是荒腔走板左支右絀的各種荒唐人呢?也許我們一般希望法律伸張正義的平凡人,都會希望陪審團是看起來端端正正的前者,覺得他們才能做出理性公正的判斷?但事實上陪審團組成不會有這種壁壘,而是三教九流還算平等地都有機會被選中。本劇被鏡頭聚焦放長線探索的六位陪審員,人人生活方式大不同但都有本難念的經,面對生活有多種陰影、壓抑、妥協、逃避與謊言,不過有趣的是,也許正是生活有這麼多狗屁倒灶的荒唐人們,才會了解案件當事人們的陰影、壓抑、妥協、逃避、以及謊言吧?
http://fr.web.img4.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20/06/25/10/23/0771312.jpg
本劇每集都採「40% 法庭戲&60% 生活戲」雙線並進,還真的一次次都令人覺得法庭觀察與生活情懷處處呼應著!本劇十集每集的標題都是一到兩個名字,這些名字都不是陪審團成員的而是案情相關人士的,都是該集開庭傳喚的嫌犯、證人與專家之名,但這些名字的社會身份往往就是那集激起眾陪審員們思考與共感的身份。譬如,第一集叫 "Frie" 就是嫌犯的名字,展開凝視罪咎女子的敘事、同時展開每位陪審員生活中的罪咎;譬如第二集 "Donald" 就是一位穩健派警探的名字、第三集 "Elaine" 就是另一位檢方鷹派警探的名字,都反映著陪審員看待人生「罪咎」的態度。
第四五集 "Marc" & "Stefaan" 是兩個案件的兩位被害人父親,這兩集讓陪審員們看看兩位父親的不同作風與態度,或回視自己身為父親的糾結、或呼應生活中面對其他父親角色的眉角,一次次令人發現案件當事人不只是法庭上簡單設定的角色,他們背後可能也自成一個小世界而充滿案件內與案件外的諸多盤算;第七集 "Lutgard & Margot" 則是兩位女人的角色,一次次刺激陪審員們回想身為女人尤其身負母職,會為了生活安全上軌道、或為了愛著孩子們也小心翼翼面對良人們,冒出什麼念頭做出什麼事。最後幾集,則聚焦案情最後釐清,一口氣傳喚好多專家與外部證人。
http://fr.web.img4.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20/06/25/10/23/0415632.jpg
本劇案件聚焦在中學女老師 Frie 身上,她被控兩件兇殺案:(1) 2000/1/1跨年假期時殺了她年輕時的閨蜜、(2) 2018年聖誕假期時殺了她自己的兩歲女兒 Roos 。這兩件案子,都和她的前夫 Stefaan息息相關,Stefaan 也一口咬定她是個瘋女人充滿佔有慾而犯下兩案:年輕時,她的閨蜜是 Stefaan的女友、但她暗暗喜歡 Stefaan而殺了閨蜜佔為自己的男友;年長後,她和 Stefaan懷了孕準備生下女兒時,Stefaan 受不了她了而和另一位女老師在一起、甚至等女兒生下後還打監護權官司贏走了女兒,於是 Frie 威脅「我愛不到你們也別想得到」、然後入侵他們家殺了女兒。
以上是與她決裂的前夫 Stefaan一口咬定的說法、也是前夫向警方檢舉時所塑造的形象、竟也成為警方與檢方破案爭功下強力塑造的「歇斯底里女人」與「充滿佔有慾的自戀型人格」,真令這社會仇女與獵巫者人人喊打、但也令這社會的女權與平權人士處處質疑。我覺得此劇厲害之處在於:正如這個案件可以吸引到社會上意識型態光譜兩端的群眾、也可以試探螢幕前意識型態光譜兩端的觀眾 XD 我們是要認同還是不認同 Frie 被塑造出的這種形象、是要認同還是不認同 Frie 聲嘶力竭自命受害者的姿態,好像都可以、都是法庭兩造不同切入點、都很切題但就不知真相如何。
http://fr.web.img6.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20/06/25/10/23/0250272.jpg
本劇 2000 年舊案中,有小有姿色但缺乏安全感一直找伴的嫌疑犯Frie、有號稱被她殺死的受害閨蜜Brechtje、有閨蜜男友 Stefaan雖有女友卻也和她搞點曖昧後來也跟她在一起;這位受害閨蜜還有個社會知名的動保鬥士爸爸 Marc 、當年正和一位農場主人 Guy捲入虐待動物的抗爭中劍拔弩張地、還曾疑似被 Guy入侵住宅潑血威脅,因此多年來案件偵辦鎖定 Guy直到這幾年才改調查 Frie ;除此之外,受害者 Brechtje 當年還懷了身孕、但這寶寶不是男友的而是教授 Ulrich 的,節外枝生出更多人與動機。
http://fr.web.img6.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20/06/25/10/23/0479592.jpg
本劇 2018 年新案中,則有成家多年終於懷孕生女卻被控殺女的嫌疑犯Frie、有號稱被她殺死的受害女兒Roos、有前夫 Stefaan在她懷孕後移情別戀但女兒出生後馬上打監護權官司、有從第三者升為正宮的前夫現任妻子 Margot 聲稱被 Frie 這瘋狂棄婦毆打甚至威脅性命,Margot背後還有個自己婚姻不幸而不計一切幫女兒爭幸福的媽媽 Lutgard... 但他們表面同一陣線為小寶寶 Roos 討公道訴求把 Frie 這瘋女人關到死外,其實三人間秘密也很多,甚至還有個 Stefaan曾想偷吃的電影院小妹 Elisabeth...
http://fr.web.img4.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20/06/25/10/23/0599712.jpg
本劇 2019 法庭辯論,有主審法官 Mia中立維持程序正義、有檢察官 Hedwig 努力建立最完整論述來起訴、有鷹派警探 Elaine 急於破案立功而拼湊事證追咬 Frie 但其實處處盲點、有持重警探 Donald 偵辦舊案多年一直不認為證據足夠指向Frie,法庭還傳喚了案件偵辦的外圍專家包括法醫 Cleo 與心理醫師 Jutta... 證人方則有當年受害人父親 Marc 的律師 Inge 代表 Marc 不認為 Frie 有罪的觀點,辯方律師 Ari Spaak是另類律師留大鬍子超有戲、每每發言聳動卻令人暗暗點頭!
http://fr.web.img4.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20/06/25/10/23/0371952.jpg
不過真正有戲的還是六位陪審團主角,家家各有本難念的經,參與陪審聆聽案情每每呼應他們自己人生難題:(1) 家有兇案陰影的年輕女子 Holly,她家裡很有錢住在一間現代主義豪宅,但幾年前有一天她晚上派對回家時發現父母被人入侵殺死在家裡,但後來審判因為父母有無良企業家形象所以犯人被輕判,這導致人人都認為她嫉惡如仇必影響判斷而傾向重懲 Frie ,只是由於兇案後她改了名字大家一開始都沒發現,倒是陪審團裡有人無意間得知後違規爆料給記者知道還引起過一場風波。只是在這「兇案遺族」的受害者故事背後,她其實也有些秘密一直沒說...
(2) 建築公司二代老闆 Joeri,他和弟弟一起接手父親事業、一起接案拚建設、弟弟賺錢養育妻小他則已離婚而僅養育女兒、他們兄弟還存錢自蓋了一棟大宅供養喪妻的阿茲海默症老父、外表看似光鮮亮麗其實事業與家庭經濟都在刀口上... 這天 Joeri發現弟弟為節省成本聘用非法移民黑工、他規勸弟弟幾天沒規勸成某天竟發現有位黑工在工地墜樓!該叫救護車來救他卻讓自己公司曝光、還是該冒著非專業搬動傷體的風險偷偷把他運到醫院去?結果很遺憾,這黑工死了,他很想贖罪但不得其門、他不惜到處說謊只希望做到最圓滿、但總有一天罪咎都要追上來。
(3) 家有自閉女兒的Carl,他看似最熱心公益盡市民職責,參與陪審團最積極埋首案卷,很想當主席領導個認真研究案情的陪審團,怎奈缺乏紀律的年輕女子 Molly選上了主席,因為說穿了整個陪審團大家都在顧自己的事也沒啥心思參與案子 XD 為什麼獨他一人這麼積極?我們慢慢發現他對紀律有種強迫症般的執迷、在家也一直管訓不上軌道的叛逆女兒當個好學生別交壞男友,聽說學校判定女兒有自閉症徵兆建議做進一步輔導時、他堅決不聽只催促女兒振作起來... 到最後,我們才發現有自閉傾向的恐怕是他自己、他與其說隱瞞說謊不如說潛意識裡從不願面對。
(4) 家有三子的受困母親Delphine,是最典型的女性受害者:她有工作還要帶三個孩子還要養家煮飯、但她那做程式設計外型文青的自戀丈夫家事一點也不碰,丈夫只顧和孩子玩樂嘻嘻哈哈或心血來潮找她調情、但情緒陰晴不定佔有慾強更事事歸咎老婆,她為了參與陪審團要丈夫代接小孩丈夫才不願、找別人代接丈夫又嫉妒生氣還鬧到她公司,每每把她趕出房間趕出家門甚至威脅帶走孩子、隔天再來溫言軟語說我不對耍個浪漫作補償,說到底就是要她乖乖在家當籠中鳥給主人寵愛、別拋頭露面出去參加什麼「陪審團」。身處這扭曲關係,她會怎麼看待案情呢?
(5) 性成癮的失業攝影師 Noël,他在劇初外型身段就是個敗德角色,是一般民眾最不期望當陪審團的酒色味大叔,甚至他三不五時偷看女生語出輕薄令人生厭。不過我們慢慢知道他被診斷「性成癮」也在參加互助團體,他過往也許還涉入過離婚或分居甚至性騷擾等本劇未明說的官司,讓他每月都要湊 5000 歐元償債否則家裡要被斷水了... 於是他身為陪審員做了失格之舉,把陪審團內消息爆料給八卦記者換錢償債。但,當陪審同事 Delphine 需要他時他出手幫助了、每天對她性幻想但強自抑制著、有了關愛也拒絕再爆料、最後寧被斷水也要痛改前非做對的事。
(6) 照顧猴子的動物園員工Arnold,是個比利時社會住宅中常見的獨居老人,他在動物園與猴子為伍一生社交圈子也很窄,就這樣光棍到老對人生已無更多期待。前半季,我們還以為他邂逅了陪審女同事 Veerle 卻發現她是女同志、令他期待又失望陷入憤懣中?但後半季我們才知他悉心照顧猴子、卻眼看猴子被無良的動物園體制強勢界定,甚至猴子可以讓人類官僚隨便安個診斷打個分數就打包裝箱、硬生生剝離原生社會流放國外友園自生自滅... 也許這人人各有個性卻被強勢界定、體制界定個人後再揮刀施展生殺大權的無良現實,將反應到他對案情的最終堅持!
https://i.ytimg.com/vi/Fir-98ZE_2I/maxresdefault.jpg
本劇雖有精美的「十二人」大標題、有完整的「十四人」陪審團、十集也都以案件關係人的名字為單集小標題、陪審團也清楚地分六位主角六線故事... 但它並不採用每集一角色或一事件一主題的清楚結構,而把本來結構清楚的角色地圖與案情推理、先徹底打散歸於混沌,再讓角色們的人際互動、心境變化、對案情與司法體系的認識、以及看待案情的態度與立場,從無到有慢慢有機發展出來。這其中最令我珍惜的,一是各線鋪陳的細火慢熬、二是角色演技的生活化引人認同、三是多線事件交織發展順理成章鮮少硬要、四是本來看似無關的多線到最後高度相關匯聚在一起!
到最後,我更欣賞此劇的是,對於那真相爭議的「案情」與形象爭議的「兇嫌」,此劇幾乎一直保持著兩方觀點的並陳,讓我們一方面知道檢警雖指證歷歷但其實爭功急切、也知道受害者家屬雖聲嘶力竭但其實各懷鬼胎,另一方面又知道嫌犯雖楚楚可憐彷彿受司法迫害但也自有城府、更知道辯方律師雖眼光犀利振振有辭但往往語帶煽動... 。不知不覺間,一天天跟著案情發展聆聽兩方辯論甚至聽盡多方謊言的陪審團員們,竟隱然讓法庭辯論引領他們回到私生活領域做出人生的辯論,到 E09時人人壓抑已久的秘密罪疚或心結、終於都能鼓起勇氣大方解開坦然面對!
面對人生後脫胎換骨的陪審員們,回到 E10宣判前的討論與投票,又會做出什麼決定呢?這最後一集辯論戲很長,每個角色提出的觀點都呼應著他或她這一路人生挑戰所建立的世界觀,而且這世界觀未必是一翻兩瞪眼地如觀眾預設倒向某一方,也可能因此刺激反思換個角度做出截然不同的結論。譬如,看似最能體察性別處境抵抗父權的 Delphine ,她倒不是站在女性這邊疼惜 Frie 受到獵巫的處境,反而因對「佔有慾強的自戀型人格」身受其害而對 Frie 加倍疑懼;又譬如,家有兇殺陰影的 Holly,她在兩案都相信 Frie 是兇手、卻相信一案可能是蓄意另一案則有其苦衷。
https://delagarde.nl/cache/i/12000/image/12676.w1024.188e69d.ff4c5cf.q80.jpg
我不是法律人、也沒打過官司出過庭,算是個對司法還存有浪漫幻想的一般民眾,總覺得法律程序應該都是極嚴謹的吧?要定一個人的罪除了靠推裡總該要有鐵證吧?若證據不足或推理有漏洞總該秉持「無罪推定原則」吧?看完此劇,我不知它對司法實務的描繪有幾分寫實又有幾分誇飾,我只知道看完相當震驚,也許也像某些參與陪審的一般民眾進來看到這過程很震驚、甚至像是本劇嫌犯 Frie 走完這趟過程後宣稱的那般感到震驚吧?即使審判過程中發現檢方取證與證人供詞多有漏洞,但這法律辯論程序還是一次次亮綠燈走了下去,難道只是時間到了就要這樣拍板定案嗎?
最後一集令我很心寒:看這陪審團最後討論,充其量就是一個個普通人聽完這麼多難以消化的資訊後模糊達成的「心證」,而且心證的方向和個人生活所致的世界觀息息相關,當然會做出很明顯充滿漏洞的決定!但有限的他們,其實也不知理想的決定是什麼,只是被抽選入陪審團就來履行市民義務邊學邊做罷了。本劇嫌犯 Frie 身上有兩個兇殺案指控,本劇對「真相」的描繪也不只靠法庭辯論與舉證來建立,而有透過上帝視角帶觀眾看見真相!其中一案有拍出兇殺真相、另一案則保留模糊,當有拍出的這一案判決結果完全違背真相時、沒拍出的那一案判決結果真的完善嗎?
但也許司法才沒「完善」理想而只有「現實」結果。看劇末,本劇上帝視角沒告訴我們真相的那案,說實話是不是 Frie 幹的也很難說,只聽她最後對律師厲聲控訴「你說過只有紮實證據才會定我罪,結果我只不過三小時沒被人用攝影機拍到、就成了兇手?」這樣總結本案發展真是荒謬,這荒謬也讓本劇血淋淋拍出了。本劇到最後,也是有個看似「揭曉」但我覺得只是「偽揭曉」的結局,打開一個寶箱找到兩個看似恍然大悟的關鍵物證,其中一個暗示她就是兇手、但劇中早讓我們知道其實她不是;那麼另外一個也暗示她是兇手時、我們真會照傳統偵探片那樣認定她就是嗎?
https://media.newsmonkey.be/20191031182733/1916-1024x684.png
很唏噓地,此劇結局沒人有什麼好下場、以劇中那位一直花錢買八卦祕辛的記者角度來看就是「沒說出什麼好故事」。在他想說來取悅大眾的美好故事中,兩位受害者的兩位苦命爸爸應該都能得其所望,結果判決結果出來兩位爸爸都失望了,甚至兩位爸爸的人生歷程之黑暗都被這審判過程給挖了一輪、挖完了之後兩人可以得到懺悔救贖的出口都被阻斷了、但兩人本來尚能維持和平走下去的平靜生活也走不下去了。反倒是,經過這一次司法洗禮的六位陪審團員主角們,人人各自像洗一場熱水澡般重審了自己的生活、各自用各自的方式壯士斷腕擺脫窠臼、大膽迎向未知的新生。
我不知道,一般來說看「法庭劇」或「律政劇」時觀眾都期待什麼?而這種劇型又有什麼它需要達成的目標或應盡到的社會義務?總之《十二陪審員》這個懸而未決的結局處理,令我覺得一顆心懸在那裡,看完劇無法為各種心得與情緒畫下個句點;但回想現實的各種生活與案件好像也都沒個句點,只有一次次經歷一次次反思再一次次跌跌撞撞繼續走下去... 總之這齣我是很推的,希望有其他更懂司法課題與法庭劇型的觀眾也來看看、分享見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L9uDVYIr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