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開始跟風,從來沒看過,從第一季開始追。不過我想也有一些人跟我一樣當跟風仔。
所以不希望被劇透的話,請跳過這篇。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heavy is the head the wears the crown」此諺語這是此劇的最佳註解。
從第一集時任公主的伊麗莎白詢問時任希臘王子的菲利普親王是否後悔與我結婚,以及告
知反悔還得及,就已預告未來將近70年兩人的生活:小倆口不會有著公主與王子幸褔快樂
的結局,相反地,而是身不由己的日子。
為何身不由己?因為君權神授,君王效忠神,是神在大英國協的使者。所以神的使者所作
所為,都必須符合大英國協子民的期望,是不可褻瀆的。然而,君王也是人,也是有七情
六慾,有自己的想法,人終究是無法扮演神的。加上,聯合王國的君主偏偏又沒有實權,
實權在由人民票選出來的國會,等於處處受制於人。
若是老君主,可能因為%數夠,可以多少有點話語權。但試想一對涉世未深的新婚夫妻,就
像一個菜鳥少尉軍官初下部隊一樣。表面上地位高,卻也因為不懂各式各樣的明規則與潛
規則,感到無所適從。
此劇對照伊麗莎白二世的乃溫莎公爵愛德華八世。一個為了愛情被迫放棄王位,另一個有
愛情卻被迫接受王位。一個被內閣和王室視為不負責任,另一個最終獲得內閣和王室認同
傑出。幾乎在有提到女王面臨抉擇的集數中,前頭必有溫莎公爵的往事,以此前後呼應。
然而,人人說溫莎公爵「不愛江山愛美人」,然而此劇也如實點出溫莎公爵仍在乎身為君
主時的利益,當初也希望江山美人二者兼得。這點,女王似乎也如是乎。他想一方面能當
好女王,另一方面也能保住與菲利普親王的愛情,甚至保住與母后、王妹、子女的親情。
只是,如同太皇太后在喬治六世駕崩後給女王的信,君主有兩種人格:一個是Crown,另一
個是人。兩者不斷拔河、衝突,但最終,Crown必定獲勝,也一定要獲勝。伊麗莎白二世就
算想抗拒,最終決策也要符合期望,當好一個名為「大英國協君主」的演員。
[大家都是對的,只是想法不同]
初看這部劇,很容易對邱吉爾首相、皇室管家、主教們感到不滿。認為這些人守舊、自以
為是,又愛mansplaining。然而深思每一個人的處境,卻又覺得他們的所作所為也是有其
合理之處。
第一季的年代對外處於二戰結束,大英帝國霸權衰微,殖民地民族自決風起雲湧的時代;
對內又是進步主義浪潮興起的時代。無論王室和內閣,皆歷經大英帝國由盛轉衰的過程。
而邱吉爾正是力挽狂瀾,企圖使大英帝國重返昔日榮光的典型。
所以邱吉爾不斷拿先王的典範,是期許亦是壓迫伊麗莎白二世要跟從,並且寄望女王能藉
由出訪殖民地及海外領地,用君王魅力來壓制各地獨立的聲浪。然而,也女王所說,他出
訪雖然獲得眾人喜愛,但也無法確保殖民地永遠臣服大英國協。這點本劇也不斷藉由劇中
角色觀看紀錄片,或是對話提及某某地方發生暴動,來提及日不落帝國終將日暮西山。
只是,邱吉爾真的完全是因為寄望女王能恢復帝國榮光,才這麼威逼他嗎?竊以為,多少
也是出於長輩關照晚輩的心,深怕女王無法勝任君主的職位,才會當起直升機父母吧!
然而,女王最終當著邱吉爾的面,訓斥他不該違背憲法精神隱瞞女王病情時,邱吉爾才驚
覺且讚嘆女王已經可以獨當一面,漸漸萌發放手的念頭。一切如同邱吉爾三不五時對女王
的叨念「帝國在女王執政時是最光輝的!」
而女王訓斥首相時念的筆記,正是他埋怨太后給他的貴族教育,那是他在伊頓公學副教務
長授課時的筆記。只有教導詩歌、憲法、禮儀的dignity(尊貴),而非如一般人實用知識
的efficiency。雖然女王為了自己缺乏實用知識而苦惱,但關鍵時刻,他的尊貴恰巧拯救
了not efficiency。
女王雖然不少時候不認同保守價值,卻也有些時候,卻又認同保守價值,甚至因為保守價
值受益。例如:身為姊姊的伊麗莎白二世,衷心希望王妹Magaret能與Peter幸福;但身為
聯合王國君上暨教會最高領袖,他又不能同意此婚事來敗壞王室體面。女王就是如此的矛
盾,又應證加冕前太皇太后的信:「君王和人總是在拔河,但君王永遠要獲勝,且一定獲
勝。」
而觀看劇情,我也不斷思考,大英帝國的偉大,或是王室之所以能延續,也或許是因為做
好dignity and efficiency。倘若王室開始插手「凡人」的事,或是跟「凡人」一樣,英
國的憲政仍繼續延續嗎?又或英王不理會教會的束縛,英王還能當起大英國協的精神領袖
嗎?邱吉爾或許會鄙視人民、反對者,但他得誠實面對君主這個上帝的使者。而聯合王國
的憲政便是奠基於萬民服從女王,成立以女王為名的政府。
這部戲並沒有特別貶低任何人,稗官野史也不曾提及,卻能如此有血有肉,不灑狗血卻能
讓我在不少地方落淚,例如邱吉爾在女王面前請辭,正是因為他平實卻深刻描寫人的情感
與矛盾。
[此劇氣氛滿盈]
同樣是時代劇,《國際橋牌社》給人一種看台灣現代史幻燈片的感覺,Crown每一集都可以
當作一部優秀的電影。我想原因在於他們用了不少巧妙且到位的手法,烘托出那時代的氛
圍,以及人物們的心境,卻又不會太橫柴入灶,給人看莒光園地單元劇的感覺。
每一集都可以看作是一個主題,開頭和結尾前後呼應。提及Crown與人性的鬥爭,就會開頭
是溫莎公爵,結尾是女王;提及即位前的惶恐,就是開頭是喬治六世,結尾是女王。
此劇也有許多意義深遠的符碼、儀式。英女王即位後第一次首相覲見,他賜座賞茶給首相
,卻被首相勸諫這違背祖訓。然而,首相最後一次覲見時,卻像朋友而非君臣那般,對坐
飲茶。一來這象徵女王獨立自主,邱吉爾功成身退;另一方面也意味著新時代的來臨。
更別說角色們的台詞,各種預示。如太后度假時遇到的人,以為他是演員。雖然猜錯了,
但王室真的還滿像演員,要扮演大英國協子民所期待的角色。
弘大的敘事,卻有著細膩的精緻,成就了這部戲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