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服務20091225 08:56:29)
2009年5月4日聯合國在瑞士日內瓦召開斯德哥爾摩公約締約國第四次大會,將持久性
有機污染物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簡稱POPs) 管制項目由12種增為21種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衛生及毒物管理處王俊淵處長表示,所謂的有機的污染物,
是指在環境中不易分解的毒性物質,由於具有高脂溶性、不易被分解、微揮發等特性,
它們能進入生物體並濃縮蓄積,加上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能在環境介質與生物體中長期存
在,所以會不斷的藉由空氣、水和遷徙物種作跨越國際長程的轉移,以致有機的污染物
遍佈全世界每個角落,包括罕有人跡的南北兩極。
正因為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轉移不分國界,因此全球都非常重視這個問題,王處長表示,
由於人類處於食物鏈頂端,污染物在各個生物體的累積最後將會人類身上反應,這些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對人體會增加畸形兒比例、不孕、智能減退、致癌等機會,並會降低
免疫功能。他指出,我國目前雖非斯德哥爾摩公約的締約國,但由於持久性有機污染非
同小可,我國仍以工研院名義積極參與大會及相關周邊會議;同時,環保署已於2008年結
合衛生署、農委會及經濟部制定完成「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斯德哥爾摩公約國家實施計畫」
(NIP),做為國內推動各項POPs管制工作的重要指導原則。
斯德哥爾摩公約第1批管制12種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包括阿特靈(aldrin)、氯丹(chlor-
dane)、DDT、地特靈(dieldrin)、安特靈(endrin)、飛佈達(heptachlor)、滅蟻樂
(mirex)、毒殺芬(toxaphene)、多氯聯苯、六氯苯、戴奧辛、及夫喃(furans)等,
其中我國已有8種禁止使用,另4種則視產業類別列入部分禁止、限制、列管或監控。以
戴奧辛(Dioxins)為例,除環保主管機關訂定排放管制標準值外,其他衛生署、農委會
均依其權責訂定相關產品的戴奧辛限值並持續進行檢驗及監測工作,以防範戴奧辛污染;
另外,進行戴奧辛各項排放污染源減量技術提升及及稽查管制,並加強宣導,以減少民眾
暴露戴奧辛之風險。
國內戴奧辛排(釋)放量估算,以2002年為基準,估計排放入大氣的戴奧辛總量為
327.5 g I-TEQ, 2008年則已降至57.9 g I-TEQ,減量成效良好。以戴奧辛總攝入量估算
,依2001至2008年所完成的食品中戴奧辛含量背景值分析,配合全國營養調查所得的各類
食品攝取量,推估台灣地區成年人的戴奧辛每日攝入量約介於0.31~1.43pg (皮克)
WHO-TEQPCDD/F+PCB/day/kg bw,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值。
王處長指出,我國在多氯聯苯(PCBs)在禁用及管制方面成效十分良好,1983年後生產的
電容器、變壓器已不再使用含多氯聯苯添加物,依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資料統計,目前全
國含多氯聯苯廢棄物暫存申報量,至2009年8月份統計為7.04公噸,1980年6月至1982年12
月間產製的電容器仍有部份繼續使用未報廢,目前仍將此類工廠列管、清查,監控廢棄物
處理。由於防制、監控得宜,我國環保、農業、衛生機關於1999年起進行的多氯聯苯環境
介質與生物基質監控相關調查,均符合國內外相關標準規定。
為使民眾能擁有相關正確資訊,進而提升國人對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重視,環保署已建立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資訊網站」
(網址http://gis.cy1000.com.tw/Dioxin_Toxic_Instruction/Main.asp)
供民眾查閱瀏覽,王處長表示,環保署在2007、2008年都曾舉辦研討會,邀請國外專家及
國內學者交流,展現我國在環保上的實績,並得到國際人士的認同。同時,為因應公約
2009年新增第2批列管9種POPs,環保署也召集我國NIP制定小組成員,滾動更新我國NIP內
容,以符合國際趨勢,未來並將朝這方面執行努力,他說,台灣在國際環保議題沒有缺席
,也不會缺席。
訊息來源:中央社專訪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225/5/1xm9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