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96401109 林冠宇
第一題:請問你認為道德規範是有客觀標準或基礎的嗎?為什麼?
我覺得如果客觀標準是定義在某一個特定時空下的一個社會普遍的價值觀
那麼便是有的
意即在一個社群中由於人們生活方式接近
彼此間可以做自由的訊息交流
從道德的行為善意志出發,即義務論來說
由於「共同的生活語言」所以才會有「行為的可普遍化原則」
又由於「彼此可以自由交流」所以才會有「知道別人的判斷標準」,
也才知道自己所採用的是否有「為一切人均適用的普遍性」
從結果主義來說
由於「類似的生活模式」所以才會有「利益的可普遍化原則」
又由於「知道大家在追求什麼」所以才會「知道怎樣做才會全體有利」
總結來說我覺得擁有道德規範的客觀標準的前提是
大家擁有相近的生活經驗而構成「普遍意志」
至於什麼叫做「相近」
我覺得要視道德問題而有不同的標準
例如對於「殺人是不道德的行為」
在台灣足以構成客觀的標準
不論生活方式如何的人應該都同意這一點
但若牽涉到較複雜的問題,例如「安樂死是不道德的行為」
這個道德問題可以視為很多道德問題的集合
人的道德抉擇往往是這些很多問題綜合判斷的結果
為求簡化只將「安樂死」分為「殺人」、「病人的感受」、「家人的感受」三部份
在殺人這一部分是接近普遍意志的
「病人的感受」則顯然擁有過這樣經驗的人看法會和其他人不同
「家人的感受」亦是如此
後兩項雖然普遍意志都認為「使人的感受到愉快和寧靜是道德的行為」
但是這兩項的價值累加是否足以超過「殺人」的不道德
顯然需要極高的生活經驗雷同(例如重症病患的家屬),才會有「客觀」的標準
由於一般社會並不會有此共同的經驗
所以在「安樂死」這個議題上就沒有客觀的標準
即使在「殺人」上有客觀的標準
至於要怎麼分辨這個道德問題「客觀」的程度
我覺得可以看這個問題指涉的主體
若主體具有普遍性且不帶有前提,那就愈有客觀的道德判準
例如「胚胎幹細胞的研究是不道德的」
因為牽涉到「研究」,所以科學家和宗教家會有極大的思考差異
地域的差異造成道德判斷的不同是很明顯的
例如古時候蒙古的一夫多妻以及父死子繼的制度
在現代人想起來是不道德的
但是當時的時空下,生存環境極為嚴苛
能夠延續下一代被視為最重要的大事
如此的制度便視為道德上可接受的「客觀」判準
那到底「客觀」的定義在哪我也不清楚
如果是要指全地球的人類古今皆適用的普遍性原則
我想是非常稀少的吧
但是這樣仍無法證明道德規範的客觀標準不存在
也許是跟物種的存續有關的概念
只是我還沒想到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