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南法鄉間:巴加克(Barjac)

作者: toiletmei (傲笑年)   2018-07-03 17:45:43
http://blog.xuite.net/toiletmei/blog/584694754
  彷彿在這裡住了許多年似的。
  細數阿勒斯區(Alès)境內的97個城鎮(commune),驚覺我已經拜訪過大半。雖然
這些城鎮不怎麼有名,旅遊書上不曾提及,亦無遊人列入行程,然而每年都在河村(Rivi
ères)度過數個星期的我,仍是意猶未盡。想要將走過的城鎮足跡記綠下來,除了回味
,還能再續。
  巴加克(Barjac)就是一個這樣的地方。
  也許你對它的地理位置完全沒有概念。它是加爾省北邊的一座小鎮,東、北、西三面
與阿爾代什省(Ardèche)接壤,南臨協斯河谷(Gorges de la Cèze),西面阿爾代什
塞文山麓平原(Piémont Cévenol Ardéchois),東北方則是鬼斧神工的阿爾代什峽谷
(Gorges de l'Ardèche)。至於人口數量可是難得的破千,卻仍屬阿勒斯區規模較小的
城鎮,即便如此,利用公車到此一遊也不是不無可能,相對頻繁的公車連接亞維儂(
Avignon)、歐本納(Aubenas)和阿勒斯(Alès)幾座大城市,縱然大多數人還是依賴
汽車遊覽此區,利用公車進行區域探索仍是困難重重。
  巴加克在南法不算菜市場名,卻有三個城鎮以此為名,其他兩個分別在阿列日省(
Ariège)和洛澤爾省(Lozère)。其地名源於古高盧語,形式為「Barjacum」,在高盧
語中,字尾以「acum」結尾的表示「某人的土地」,因此可推算出這個「某人」可能叫做
「Bargius」或「Barbius」(以上感謝博學多聞的JY提供)。
  法國觀光局為了推動觀光不遺餘力,推出了許多「認證」,像是比較有名聲的「法國
最美村莊(Plus beaux villages de France)」(156個)、「特色小村莊(Petites
cités de caractère)」(23個)和「魅力村莊(Villages de charme)」(13個)等
,巴加克於2015年取得「特色村莊與城市(Villages et cités de caractère)」的認
證,這座小鎮的確有它的迷人之處。
  巴加克蘊含了豐富厚重的史前遺跡,隨處可見的窩棚(capitelles)是新石器時代和
青銅時代的史前人類使用的儲藏室。而協斯河的支流遍布整個巴加克沖積平原,使得巴加
克成為隆河河谷葡萄酒區的一員,生產名為「維瓦黑山丘(Côtes du Vivarais)」的紅
酒。在偌大的加爾省內,僅有五個市鎮生產這種酒。
  從河村到巴加克只消30分鐘的車程,沿途風景盡是一望無際的葡萄園,南法屬於典型
的地中海氣候,日照時間長且雨季集中,使得巴加克成為隆河河谷區北側的產區。坐在車
內望向窗外,彷彿觀賞一幅超級寫實主義(Hyperréalisme)的畫作,風呼呼的吹,雲卻
移動得緩慢,令我直呼根本就是Windows的桌布!
  市中心位於一座小山丘上,就在主要道路D901旁。遊客中心前方的空地平日當作停車
場,假日則是喧鬧的市集。巴加克的週五市集聞名遐邇,幾乎整座城市都成為市集,每個
角落都被攤販占據,販售當地的新鮮蔬果、特產和手工藝品,當然還有許多薰衣草相關產
品,濃濃的香味讓人有身處普羅旺斯的錯覺。
  巴加克是一座充滿文藝復興風格的城鎮,八座高塔是城市的地標,也是過往貴族和中
產階級財富的炫耀和證明。當我一走進市中心,立即明白為何這座小鎮有獲得「特色村莊
」的實力。
  進入市中心有許多條路,依我的建議,不妨選最窄的那一條小巷-聖瑪麗路(Rue
Sainte-Marie)。路面鋪著石頭,古意濃烈,抬頭向上望,石牆有著豎框窗戶遺跡。曾經
,這裡是新教徒的淨土,卻成為法王路易十三簽署《阿勒斯敕令》(Édit d'Alais,又
稱光榮詔令,édit de grâce)的最後一哩路。
  雖說法國宗教戰爭於1598年亨利四世頒布南特敕令(Édit de Nantes)後趨向和平
,但繼任的路易十三並不滿南特敕令中允許新教徒擁有自治與武備特權,1627年的拉羅歇
爾之圍(Siège de La Rochelle),新教徒失守,法王氣勢如宏,一路向南將新教徒的
根據地一一收復。1629年6月5日和6日,路易十三下榻在信奉天主教的當地貴族魯爾的波
瓦(Beauvoir du Roure)家族位於巴加克的豪宅-拉葛斯的梅爾酒店(Hôtel Merle
de Lagorce)中,稍後便頒布阿勒斯敕令,正式結束了法國將近70年的宗教戰爭。
  聖瑪麗路上的石牆,遺留著當年新教徒舉行儀式的聖殿窗戶遺跡。阿勒斯敕令頒布後
,魯爾公爵致力於天主教的復興,企圖讓此地占大多數的新教徒改信天主教。1633年,天
主教男修會-方濟嘉布遣會(Frères mineurs capucins)在巴加克落腳,並在1650年至
1683年間興建了一座嘉布遣修道院(Monastère des Capucins),地點就位於市中心入
口處的位於卡拉德廣場(Place de la Calade)上,不過隨著法國大革命爆發,修士們也
紛紛躲避難而去。今日,修道院的立面、山牆和鐘樓仍舊屹立,改建成當地頗有名氣的法
國餐廳Le clos des capucins。對於在餐廳用餐的人們而言,宗教戰爭似乎已經是很久以
前的事了,人們望著修道院庭園的竹子談笑作樂,卻不知道此處是法國最早種植竹子的庭
園之一呢!
  但請原諒我的叨叨絮語,我並非一般觀光客,而是迷戀歷史的法國人妻。有時候我懂
得多,還會引起JY的不悅,我和子台總是聯合起來嘲弄他,非得要JY佯裝出苦惱的樣子,
我們才肯罷手,這個遊戲我們三人玩得樂此不疲。
  第一次來到巴加克是2014年,子台出生後第一次返鄉,婆婆帶著我們全家三人來到這
座迷人的小鎮,那時的我剛讀到法國宗教戰爭,來到巴加克時,激動得幾乎說不出話來。
電影《瑪戈皇后(la Reine Margot)》裡寫實呈現的聖巴多羅買大屠殺(Massacre de
la Saint-Barthélemy)叫人無法從腦海裡抹去,宗教戰爭是人類最血腥的一段歷史,我
以為南特敕令頒布後從此天下太平,但歷史總是一再重覆,說要以史為鑑的政治家們,卻
在歷史這面鏡子前都瞎了眼。
  巴加克的天主教堂,是建於1672年至1692年間的聖羅昂教堂(Église
Saint-Laurent),即在阿勒斯敕命頒布不久後開始興建。原址為1567年被新教徒摧毀的
聖安東尼修道院(Chapelle Saint-Antoine),聖羅昂教堂的興建象徵天主教的復興以及
對新教的打壓。聖羅昂教堂的鐘樓於十八世紀增建,立面上方的聖母像是1854年的作品。
聖母表情詳和沉靜,雙手交岔抱胸,低著頭俯瞰芸芸眾生為信仰不同而水火不容。
  教堂一旁有口水井,裡頭還有水,只是不再作為飲用水飲用。市中心建在山丘上,十
七世紀的人們為了解決飲水問題而挖掘引水系統,將距市中心約一公里的馬里亞格地下水
源( Font Maliague)引至此地,引水系統至今仍可使用,遊客中心前的氣球遊戲噴泉(
Fontaine du Jeu de Ballon)正是最好的例子!
  其實我到現在還不明白為什麼這座噴泉要稱作「氣球遊戲」,也許是每週五的盛大市
集上總是會有射氣球的攤位而讓它有這麼世俗化的名字吧!氣球遊戲噴泉開鑿於1809年,
為魯爾夫人(Madame du Roure)出資建造的,不過今日我們所見的噴泉於十九世紀末改
建,已非原貌。
  巴加克最古老的噴泉為廣場噴泉(Fontaine de la place),這座噴泉就位於聖羅昂
教堂附近的廣場上,四周是古色古香的石頭建築,一旁就是散步道(Place de
l'Esplanade),其歷史可追溯至十七世紀初,這座噴泉為巴加克帶來了無限活力,造型
十分優美,不禁令我想起十七世紀初的一首法國民謠「在清澈的噴泉(À la claire
fontaine)」,在我哼哼唱唱之際,竟湊巧的發現一旁的民宿就叫做「清澈的噴泉(La
Claire Fontaine)」,看來大家想的果然都一樣!
  巴加克的舊市政廳(Hôtel de Ville)即位於此地,下方有一穿堂,建於1647年的
舊市政廳於19世紀大幅整修,但目前已遷至巴加克城堡,原本在外牆有「HÔTEL DE
VILLE」的字樣,停用後便拆除了,僅留下高掛在三樓外牆的大鐘,提醒人們光陰荏苒。
  廣場上有許多販售紀念品的店家,其中以「天然之籃(Panier Naturel)」最吸引我
的目光,裡頭有許多產品都標榜天然有機,讓使用者十分放心。
  婆婆說巴加克雖然是個小鎮,但學校食堂卻供應有機餐點,是巴加克鎮長最有遠見的
決定。2008年由尚-保羅‧裘得(Jean-Paul Jaud)拍攝紀錄片《我們的孩子將控訴我們
(Nos enfants nous accuseront)》,紀錄巴加克的食物革命,探討農業化學汙染和工
業汙染的議題。紀錄片一開始,兩個老人坐在遊客中心噴泉旁的石橋上聊天,一群孩子向
他們走來,手上拿著學校餐廳的食物,老人問說這些食物是有機的嗎?小孩說是的,老人
繼續問說那什麼是有機呢?一位孩子直覺的說道:「沒有農藥」。
  嫁給法國人的加拿大學者凱倫.勒比永(Karen Le Billon)將旅居法國的飲食體驗
寫成《法國爸媽這樣教,孩子健康不挑食(French Kids Eat Everything)》一書,裡面
亦提及這部紀錄片,書中寫著:「(這部紀錄片)總結了法國人的恐懼:農工業(
agro-industry)、農業污染、垃圾食物、速食和全球化加總起來,危害了大眾健康、法
國文化,甚而法國的風景地貌。」為了不讓孩子在未來控訴濫用農藥的大人們,巴加克鎮
長決定採取行動,首先從學校餐廳開始改變。
  在法國見到標榜有機天然的商品並不困難,有機標章「AB(Agriculture Biologique
)」處處可見,然而在巴加克,有機商店、餐廳和蔬菜店的密度之高,非得親自來一趟你
才能感受我的驚訝。
  巴加克最美的廣場非市集廣場(Place de la Halle)莫屬,它是巴加克的心臟,四
周的建築物以極美的狀態圍繞著這座面積不大的廣場。直至19世紀中葉為止,此地舉行的
盛大市集總是吸引鄰近村落的參與,巴加克仍以復活節和每年八月舉行的古董市集(
Foire aux antiquités)聞名,整座小鎮都是滿滿的人潮。
  其中最吸引我目光的是一座高聳尖峭的建築,牆上釘著一面解說牌,告訴遊人來龍去
脈。它被暱稱為「喜劇演員(Comédiens)」,似乎是一場荒謬的誤會,源自於牆上的獅
子半身石像,下方有行「Comedia」的文字。
  一旁則是當地的地標之一「文藝復興塔(Tour Renaissance)」,其歷史可追溯於14
世紀,曾是當地貴族巴尼家族(Bannes d'Avéjan)的財產,為17世紀該家族的城堡複合
體其中一部分,呈現出當時的巴洛克風格,造型獨樹一幟,讓人難以忘懷。
  原以為巴加克僅是一座小鎮罷了,沒想到法國的城堡氾濫成災,只消一個彎就可撞見
巴加克城堡(Château de Barjac,又稱魯爾公爵堡,Château des Comte du Roure)
,這座城堡直到法國大革命之前都是魯爾的波瓦(Beauvoir du Roure)家族的財產。目
前作為文化中心、圖書館和市政廳使用。
  巴加克城堡依興建時期可分為三部分,高聳的塔樓(被稱作Bargacum)始建於10世紀
下半葉,建於一塊穩固的基石上,上方承載著建於1649年的禮拜堂,更上方則是今日依舊
屹立的鐘樓。12世紀時「舊城堡(Castel Viel)」完工,隨後作為監牢使用;最後完工
的是1634年增建的部分,為當時的魯爾公爵-格里莫亞的賈克(Jacques de GRIMOARD)
與其子的住所,大量豎框窗戶及出入口使得採光極佳,並在1645年增建了馬廄和畫廊,今
日則作為圖書館、視廳中心和展廳使用。
  繞著城牆外圍走,位於卡拉德廣場上(Place de la Calade)有座城門。在十七世紀
中葉以前,巴加克城只有兩個出入口-位於北面的上門(Porte Haute)和位於南面的下
門(Porte Basse),上方已不復見,僅存於19世紀重新整修的下門,這一區舊時稱作二
十區(Quartier du Vingtain),附近有座建於1840年的馬蹄型樓梯,下方則是卡拉德噴
泉(Fontaine de la Calade),由此可將巴加克城堡一覽無遺,視野極佳。
  除此之外,文藝復興之美可是處處可見,鎮內有許多建築都是其傑作,雖沒沒無名,
但只要稍微留心,便可在巷弄之間見到它們的身影。
  對於保護古蹟不遺餘力的法國政府,縱使是再小的村莊,只要有古蹟在的地方絕對設
有解說牌,民間也會有自治團體導覽解說,巴加克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像是法王路易十
三頒布阿勒斯敕令前入住的拉葛斯的梅爾酒店(Hôtel Merle de Lagorce),其部分建
築就被保留下來,瞧那精雕細琢的大門,不禁令我駐足良久。
  也許法國小鎮就是如此令我著迷,在挖掘歷史的同時,也無意撞見許多驚喜。
  或許是古樸石板路上的一家餐廳,紅白相間的桌巾上頭擺著優雅的高腳杯。
  或許是露臺上的可麗餅屋,濃郁香味瀰漫了午後慵懶的街。
  或許是穿堂迷人的拱形無視歲月的流逝,新漆的粉藍窗櫺靜靜等候一抹新綠。
  或許在喧鬧的慶典過後,小鎮居民仍以無毒有機的耕作法滋養土地。    彷彿是
住在這裡一甲子般的,喜歡。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