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英國【二三】西敏寺(上)

作者: polesirius (ff)   2025-01-10 11:51:51
圖文網誌版: https://sirius99.com/?p=27732
(造訪時間:2023年)
來倫敦的前幾日都是往遠方城市跑,第六天終於要來拜訪近處的景點。會這樣排一者
是為遷就「大英博物館」,它週五會開到夜裡,可讓我在早上多去個景點。二者是為省錢
,因為有「London Pass」這套票可利用,它提供不同天數的選擇,多數觀光熱點都在使
用範圍。一開始不免以三日票為基準,把有興趣的都往裡塞,後來想想,如此搞到走馬看
花、心情緊張有點本末倒置,就改買了四日票,讓自己有些餘裕。
首日攻略的是「西敏寺」與「聖保羅教堂」,畢竟教堂變數較大,若遇到哪重要部分
沒開放,之後還有機會補救。吃過早餐搭上地鐵,照常理應該在「西敏站」下,出來便是
教堂,為了趁順光時看「泰晤士河」西岸,就決定繞點路,到東岸的「滑鐵盧站」再走過
來。這站與火車站共構,在這時間來去著上班族男女,我本想拿出google導航,同方向的
人流卻成了更醒目的指引,隨著他們切轉路口、上下天橋,很順利就抵達河岸步道。
脫離了行色匆匆的人流,尚未被遊客進佔的河岸顯得靜謐,走望中,不遠處的「倫敦
眼」很輕易抓住視線。這玩意本來是為慶祝西元兩千年而建的臨時設施,壽命只給了五年
,哪曉得太受歡迎,鈔票大把賺,就這麼留到現在。最早我也曾動念去體驗,但兩個人坐
多少有氣氛,一個人好像就悲情了,想了想就索性放棄,順便省錢。走上附屬渡口端望,
相比那些於樂園走童趣風的,其橢圓艙體頗具未來感,很好奇都不曾招致批評,說其破壞
河畔古色景觀嗎?還是倫敦天際線早被一堆奇形大樓佔領,也不差它一個?
近距離見識過,接續於視野炫亮的,就是西岸河景最精華的一段了。身為議會所在的
「西敏宮」長樓翼展,因大火於十九世紀重築的它,很顯然致敬了「垂直式哥德」,有藉
窗列延伸的密集縱橫框紋。炬塔的綴點自不可少,它們於房簷稜線參差,牽著目光由方整
高擎的「維多莉亞塔」至中央尖塔,然後來到名聞遐邇的「大笨鐘」(Big Ben)。
從小就在許多文章見過此名號,疑惑著跟笨到底有何關聯,儘管這是音譯被華人謔稱
後的結果,似乎當地人也對其來由不太確定,較合理的一說是來自監督其安裝的爵士名諱
。而在2012年之後,它又多了個名字「伊莉莎白塔」,紀念當時女王的鑽禧。幾年前它曾
被鷹架大幅包覆,進行整修跟清污,害我當時的英國行程緊急作罷。目前美容完的它果真
亮麗,於藍天映著日照,鐘面顯得相當金爍。
找到路人完成打卡照,我在賞望中緩緩過橋。半途遇到疑似model的女子被大陣仗拍
攝,她穿著蕾絲衣裙勾勒身材浮凸,肢體隨便挪動就風情萬種,不像我只要想作點怪,拍
起來就尷尬。
走著走著,鐘塔細節逐漸清晰,在網路圖片的它就是根方柱,以高度取勝,這時才發
現光柱身便擁有緻密紋邊。再往上,紋邊進階為瓣緣拱窗,代表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
、北愛爾蘭的花草徽印串繞著,略呈凹弧的錐頂如矛,倨傲地引領河岸諸樓塔。「西敏宮
」邊樓同樣不甘平凡,網格間皆藏著雕鏤,複雜的徽印無所不在,搭配人像龕室的堆疊、
滴水獸面的變幻,展現以國家等級打造的華麗。
盯著那些寶冠狀的塔尖踏入大街,「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也在後方現出
了身姿。它的歷史相當早,遠在那七國分立的「盎格魯-撒克遜」,這區仍只是河中島時
,就有「聖彼得修道院」在此矗立。但一般還是以「懺悔者愛德華」於十一世紀的大規模
重砌,作為「西敏寺」的初始。
當時的樣貌是很符合潮流的羅曼式,在古老的「貝葉掛毯」裡,能窺得其以中央塔為
核心的高偉輪廓。由於與國王關係密切,它名下地產逐漸囊括現今倫敦的精華地帶,郊區
亦有無數莊園。而到了「金雀花王朝」,「亨利三世」又重新以哥德式為主軸,整併了東
側的「聖母禮拜堂」,一點一點朝西打造。可能是餅畫太大了吧,直到他過世,教堂仍只
蓋到中廊的一半,工程也因此遲滯,一百五十年後,才由「理查二世」將中廊與西花窗完
成。
由於我是從東方來,先望見的是其尾堂。這端修建於「亨利七世」,比主體又更晚,
採用的也是較後期的「垂直式哥德」,縱長格紋豎劃,與對面的「西敏宮」結合為一色諧
調風景,難怪被收為同項世界遺產。抓著開門前的些許時間,我繞著它賞望,即便以垂直
線條作準則,它沒有因此變得剛冷呆板,低處牆面折曲,高處飛扶壁發散,四葉草鏤雕循
其爬蔓著,隨壁柱凝成一座座塔冠。
折返到北側,這兒有另棟「聖瑪格麗特教堂」(St Margaret's Church),由於跟「
西敏寺」同期,也被一併收為世界遺產。然不像其鄰居等同王室專屬,這棟擁抱平民,外
表亦素淨,沒有太多哥德繁綴,僅取了窗框的弧躍勾畫,因此視線很快就轉移回「西敏寺
」。
照佈局這方向只是北翼門,堂皇的程度卻堪比主立面,以綻放的玫瑰花窗為視覺中心
,山牆藉飛扶壁往兩側展延,門拱也順理成章擴增為三。這之間窗列疊層,人像成對併立
,石色差異又賦予其滄桑感,讓腦中不禁浮現對法國的印象。也的確,它取材自「漢斯座
堂」,諸多法國國王在那加冕,而這類輻射弧狀尾堂、山牆大圓花窗皆是法式哥德的特色
,當初「亨利三世」如此定調,應有著爭鋒意味吧。
然才盯了片刻,我便發現情況有些不對,身為遊客入口的它,下方已串成人龍,大家
也來得太早了,明明還沒開門啊。緊張的我趕緊小跑步繞了過去,幸好隊尾還沒串到令人
哀嚎的程度。等著等著,隊伍開始推進,以一種極度緩慢的速度,可能仍有很多人習慣現
場買票,我只能加減研究拱緣下的疊綴,欣賞門楣以天使、十二使徒、各行各業擁圍基督
的雕繪。
抬望一陣,終於我踏入了堂內,現顯的空間高闊,對側花窗光影斑斕,有種行入中廊
的錯覺。雖已知此堂以諸多紀念碑塚聞名,眼前的密集仍使我訝目,雕像於兩側羅列,幾
無空隙。根據資料,北翼紀念的多是首相,由於名字對我都挺陌生,便索性當成藝術品欣
賞。
瞥向左,那兒有山牆以斑斕飾柱堆疊、天使飛臨,照撫著初代「Newcastle」公爵,
右邊則有兩座以三角構圖各佔一拱。其一致敬的是曾兩度擔任首相的「William Pitt」,
腳下假棺坐著謹慎和堅韌,底座手持三叉戟的為「布列塔尼亞」,有海洋與大地的男女化
形相伴。另一亦隱著類似概念,能見「布列塔尼亞」與海神互望,不過主角並非高立那位
,而是戰死的三位海軍上尉,中間柱子有他們的肖像。
在環望中走至教堂的十字交會,一般會有隔屏將中廊跟唱詩班席切分,這兒直接是主
壇與唱詩班席的相接。可能就如資料所述,為了張揚在壇前舉行的加冕,刻意把主壇設於
此,翼廊也加長加寬並有自己的側廊,盡可能納入最多的觀眾。但應該是秩序考量,攔繩
在前擋著,迫使我們右轉,先走中廊北側。
這段路同樣碑牌列陳,且由於靠近管風琴,有好幾位音樂家在此長眠。也能見到不少
貴族,感覺只要有點身分財力,都會想擠進這顯貴的地方。本來還想盡量以相機留印,拍
了一陣便發現這樣會把記憶卡快速燒光,便略略提高了標準,只挑富有戲劇性或具繁複堆
疊者。
如此走至大門返折,中廊真正的樣貌現顯,它擁有英格蘭最高的哥德式拱頂,且為了
視覺效果又稍稍縮窄,由此抬望也的確參天,三重拱列堆疊著,化作拱肋放射,即便沒有
繁複交織,仍有式樣各異的花團於脊線綻放。
一向是觀賞重點的花窗在這區黯淡了些,早年的斑斕在內戰及二戰的摧殘下幾乎無存
,得靠歲月慢慢遞補。西花窗的順位顯然較高,已有著人物和國徽疊層,於頂部領首的是
亞伯拉罕、以撒及雅各,接續為以色列十二支族的代表。與大門之間的雕像頗招引視線,
查了一下,是在北翼見過的首相兒子,家學淵源的他二十四歲就當首相了。
不免也開始收集中廊南側的紀念碑,這邊看來有不少軍事將領,頂額的人物互動也挺
具魄力。但多數人圍聚的是離大門不遠的一處地面石板,那兒以如血紅花繞得明豔,彷彿
記印著知名人物,結果,卻是位無名小兵。他在二戰的法國戰場亡故,僅留下一隅荒塚,
當時隨軍牧師見了有感,便向教堂建言,於是就有了此墓,紀念在戰爭消逝的無數亡魂。
只是這之間蘊含的警惕,對那些獨裁者應該微乎其微吧,為了權慾、自己的歷史定位,一
句民族大義,便再次把無數人往修羅場推。
看過這,前方的唱詩班隔屏是另個戰區等待我投身,不僅僅因其金炫,由於左側尚有
牛頓碑塚,遮掩在前的人牆幾乎沒消失過。我想「丹布朗」在《達文西密碼》的置入,也
起了推波助瀾之效吧。情節中的藏秘筒提及了「倫敦騎士」及「球」,讓主角到此墓前想
出了密碼,如今我於近距離端望著,也頗有行入小說之感。
三角碑中最醒目的當屬那個黃色天體球,上頭繪著黃道十二宮,有天文學的繆斯「烏
拉尼亞」於球頂慵懶靠坐。中間的小天使在牛頓身旁展示了方程式及圖解,很汗顏地,理
科的我看來卻只是一坨問號。底部的雕繪相對淺白,是他重要成就的彰顯,有小男孩玩著
望遠鏡,平衡太陽與行星,抬望稜鏡之餘,也鑄著幣。
隔屏右側尚有一尊與其呼應,原先我以為也該是位厲害人物,怎料是完全沒聽過的初
代「Stanhope」公爵,可能同時期找不到可相匹配的過世名人吧。由於出自同位設計師,
構圖也形似,底座是公爵參與「西班牙王位爭奪戰」的功績,主體則與牛頓那對稱,能見
戰神「密涅瓦」高坐帳頂,小天使倚靠徽印。其實牛頓那區還埋了達爾文、法拉第這些知
名科學家,但公爵這張揚的都乏人問津了,只有地磚記印的他們很顯然沒多少人搭理。
過往「西敏寺」都不給拍照,不知是疫情末促進觀光,還是新上任的英王改了政策,
除了使用中王居,多半都開放了。但感覺過幾年又會禁止,畢竟現場人滿為患,幾個打卡
熱點更是塞車。牛頓這兒就是其一,都已降低標準只要背景別亂得離譜就好,偏偏永遠擠
滿人,只能趁等待時先觀賞隔屏,它以哥德元素雕得繁麗,拱緣勾挑如瓣,拱肩花藤密佈
,外加又上了色,顯得藍綠斑斕,金紋耀燦。
等了好一陣,我終於勉強完成了任務,得以朝唱詩班席推進。其背板也與隔屏同樣風
格,湛藍為底,所有拱尖在雕鏤之餘,都爍著金輝。入口左右的拱冠應是為位階高的人而
設,堆疊得更為繁複,搭配隔屏上兩座管風琴的纏藤綴邊,便是往天穹延伸的綺麗風景。
如此走逛著,就來到稍早無法直進的十字交會處,能抬望天頂不斷變幻的十字紋拼疊
,也能比對南北翼廊,它們皆以盛放的圓花窗作視覺焦點,只是在瓣形窗櫺的切割下,就
沒法繪出敘事性構圖。北窗較好認,是環圍聖經的四福音作者跟十二使徒,南窗難度便相
對高,僅能以先知群歸結。講道壇儘管沒有特殊造型,添上金紋就讓人不禁按下快門。但
在繞望一輪後,視線終究又回歸主祭壇,它延續唱詩班席的耀燦,雕鏤亦充滿細節。飾帶
有小小人物上演聖經片段,華蓋龕室下立著摩西、聖彼得、聖保羅與大衛王,中央則是以
馬賽克製成的「最後的晚餐」。
根據資料,它是以早期的石色雕板為基底,作二次加工與蓋覆,假使有緣至背側一覽
,便能見其古遠前的風貌。所在的地板馬賽克也為古物,已有七百年歷史,被稱作「
Cosmati」,緣由自當年對此工藝嫻熟的羅馬家族。它採用不規則切割的彩色石料,拼組
成對應宇宙元素的圖騰,渦狀纏繞的圈環據說能引導僧侶的修行思緒。
而這也是同眾多歷史時刻接軌的地方,因為從十一世紀起,「哈洛德二世」接替了「
懺悔者愛德華」、「征服者威廉」跨海取代,已有四十位英王在此加冕。他們宣誓、接受
主教的塗油、披上王袍、然後加冕。坐在傳承自十四世紀的「聖愛德華寶座」亦為儀式一
環,它平常放在大門右側的禮拜堂,深褐簡樸,頗不起眼,尤其早年沒隔離,還被沒品遊
客偷刻到此一遊,甚至被抗議人士用炸彈攻擊。若非有文字提點,滿難想像它也曾彩繪滿
身、金光耀燦。
如此以王權打造的輝煌,身為普通人的我,自然無緣躬逢其盛了,僅能藉一些御用畫
家的紀實勾描,感覺其中場面。我不禁轉身環視,將這些中廊、翼廊都架起階梯座席,想
像遊客會再擠擁個無數倍,直至塞滿高樓層。也感慨著,畢竟時代流轉,或許再過百年,
這樣的典禮便將成為絕響,只能於影像中追憶。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