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今年賽車設計的有趣現象

作者: roxinnccu (觸身球專家)   2022-02-18 20:15:02
今年各車隊發佈的設計創意,扣掉類似紅牛跟威廉士只是塗裝展示的以外
一些比較明顯的設計變化在小弟個模型迷看來倒很有一點返祖的感覺
都似乎在往2010-2013年間設計找靈感搭配新的賽例。
2014年以前的設計,因為排氣管有兩根,還可以花式在側面找位置噴氣
所以所有的車隊都想輒利用排氣管/側箱的組合去製造擴散器上方的『高品質氣流』
以及封閉擴散器兩側的氣流,讓擴散器效果更好
那麼新賽例下,說是說地面效應回歸,
但因為始終有Skid block存在,那就跟過去的地面效應車不一樣
擴散器具體作用的 kick-up 點(文組腦記得的是這個詞彙,有錯請指正)往前拉
過去大約是車底變速箱的位置,現在往前拉到約略油箱的位置(換言之變『深』了)
以前Barge-board的地方也被一個往底板進氣的結構取代,主動往車底收集氣流這樣
可以說整個「擴散器」結構變得很大,整個底板幾乎就是一個特大號擴散器
但無論如何作用的原理還是一樣,誰可以讓「擴散器」更好的抽氣就會有更好的下壓力
而今年的車側空力設計又被砍了,那有人會把腦筋想到2010-2013年間設計似乎也不足為奇
亦即用整個車身整流把更好的氣流送到車尾,為整個底板的抽氣工作服務
這不,馬丁車隊的車側設計,
如果拿去跟2012 康達排氣管設計的鼻祖:麥拉倫 MP4-27比,由上面看就極為相似
只是當時排氣管可以裝在向後延伸的側箱尾端現在不行
但那個長長的側箱『蝶翼』結構仍然可以起到壓縮車側空氣並導往車尾的作用
康達排氣管時代就是靠這個往擴散器上方輸出高速氣流,
然後透過排氣往擴散器兩側吹氣封閉擴散器兩側,
這樣雙重效應來給擴散器製造最好的工作效率
2012年後半開始到2013年的紅牛賽車無疑是把這套發揮的最好的車隊
大家都記得,2012年即便有人車側被撞出了一個大洞
紐維老兄看著大圖輸出的損壞照片眉頭皺的跟包子一樣,VET還是在巴西站拿下世界冠軍
法拉利那個『下凹碗公狀側箱』,則跟麥拉倫2011年的MP4-26的下凹側箱設計若合符節
都是試圖讓通過車手座位兩側的氣流減少阻礙直接通往車尾後方
這當然也要搭配鼻翼設計導引氣流,各報導也都有提到法拉利的鼻翼設計
總之跟上面馬丁完全靠車側結構導引氣流是完全不同思路
小牛的車則跟2011年紅牛的RB7有像,
總之車身曲線從側箱最外緣開始往車尾燈方向傾斜收緊,目的一樣是往車尾後方輸送氣流
RB7當時為了讓整合於底板兩側,打扁的吹氣排氣管運作的更好,車身曲線就長這樣
那現在沒有吹氣排氣管,車身設計成這樣一樣會有助於車尾氣流
大致來說這算是不太冒險也不走奇路的路子,對小車隊來說應該是個好方法
我一個不太看賽車的朋友看我在歪著頭看小牛車設計湊過來看,他就覺得這車很漂亮。
與上面三個明顯返祖設計的車隊相比,剛發佈的W13就顯得蠻像2017年以後的賓士賽車的
剛剛乍看還以為誰拿了2017年那個還沒經過『向法拉利致敬魔改』的W08當新聞照片...
仔細看才看到啊後懸吊部分算是有試圖製造一個氣流隧道這樣
讓我想起09年雷諾賽車的後懸吊附近結構。
其他的部分....連側箱進氣口的花樣好像都.....沒什麼花樣
跟HAAS一樣相當的平淡,今年賽例的重點:底板『進氣』設計倒是看起來比較有變化
然底板以上的車身設計是沒有很大的花樣了,
所以這就是 James Allison 離開前線一年孵出來的成果?
Well,是大巧無工無招勝有招,還是人家想到的賓士沒想到,等公測就知道......
作者: gully (溝鼠)   2022-02-18 20:20:00
巴賽隆那跑完就知道了我覺得這不是所有最強零件裝上去就會最厲害的世界,總要有一個主設計理念
作者: roxinnccu (觸身球專家)   2022-02-18 20:26:00
是,不見得花樣多就效果好,這是沒錯的。
作者: StrikeThree (永遠的外角海)   2022-02-18 20:27:00
今年全部空力規矩砍掉重練,跑完巴塞跟巴林才知道
作者: qwe1374 (大熊)   2022-02-18 20:49:00
’22 Ferrari第一眼也是想到’11年的McLaren xDAM的車體 (座艙後開始)在MCL36出之後我才確定跟散熱無關 (誤巴林的話其實看不出來下壓力差距多大,比較還是以高速及重煞區為主,散熱倒是個重點蠻期待F1-75的表現,ferrari從s-duct 到x-duct,鼻子的部分都滿多花樣的,看看能不能找回前翼被重砍後的下壓力倒是車尾高斜率目前好像還是只有紐維有做的比較明顯?
作者: roxinnccu (觸身球專家)   2022-02-18 20:56:00
高斜率原始的設計目的,如我沒理解錯的話,是因應2010一桶油賽例後必然的正賽中車尾高度變化,把賽車下壓力中心往前移而不是著重車尾,這樣可以少受一點車尾高度變化影響,然後2013年以前就用吹氣排氣管彌補這樣但以前是因為擴散器在車尾,現在整個底板都擴散器高斜率設計的原始目的還存不存在就不太清楚牛車的正式版本也還沒公佈不是?
作者: ken720331 (肯)   2022-02-18 21:04:00
推解說
作者: qwe1374 (大熊)   2022-02-18 21:05:00
也是啦,樣品車沒啥參考點期待今年是AM和Ferrari鬥xD兩家都是把車體盡量弄寬去做,反而McLaren, Merc都是和以前一樣把車體收緊,到巴塞隆納就知道了
作者: roxinnccu (觸身球專家)   2022-02-18 21:07:00
寬就是積極干涉氣流,窄就是盡可能不干涉,到底哪一種會對車尾氣流更有幫助.....現下大概沒人說的準吧,哈哈
作者: gully (溝鼠)   2022-02-18 21:24:00
季前通靈也是很好玩的一部分
作者: Arsene (亞森)   2022-02-18 23:49:00
除了車側和車尾,AM的鼻翼也設計的很極端。它比起其他家都高不少,好處是可以有大量的clear air流往車底,地面效應upup,但壞處就是要從其他地方找回車頭的下壓力。從車側底板到車尾擴散器側邊還有多挖洞,據說可以產生額外的渦流幫助擴散器作用。
作者: bben900911 (Ben)   2022-02-19 00:50:00
yt有一個人講解的感覺很專業,但解說英文有點難(或是我英文太爛XD) 有興趣的可以看https://youtu.be/o_pVuaNkx0o
作者: terasono (Alice in Underworld)   2022-02-19 00:51:00
Kyle嗎?前賓士F1空力組的工程師,最近每台都有分析XD真的是
作者: bben900911 (Ben)   2022-02-19 00:54:00
貴等版友解說,我的英聽能力看來不夠QQ跪求* XD
作者: dennis699 (鈐)   2022-02-19 08:03:00
推解說
作者: awayaway (away)   2022-02-19 08:58:00
賓賓的底板超複雜...
作者: josephv (joseph)   2022-02-19 10:01:00
作者: zoidsx (烈空)   2022-02-19 11:16:00
法拉利的鼻翼反倒沒有特別凸起的位置
作者: Coma (Coma)   2022-02-19 13:07:00
小牛車是真的好看
作者: airphone   2022-02-19 14:45:00
現在討論設計還太早 等第二輪季前測試在看比較準
作者: likeastar ( )   2022-02-19 16:36:00
那個yt他講的都非常technical,硬知識。我聽一下子就神遊了.就是那種每個字都聽得懂但是怎麼湊起來要花很久時間聽懂XDDDD. 可能要精神好一點的時候聽比較okMGP這次的發表車明明就很不一樣耶。 尤其這設計明顯跟其他家差很多,有些設計就是仗著自己引擎穩定性好才做得出來,基本上可能這車不是大好就是大壞吧
作者: awayaway (away)   2022-02-19 18:52:00
他講述過程中很多都帶到規則,沒有對規格很有fu,光用聽的沒有圖解很容易聽不懂他在說啥..期待他講賓賓的車..Kyle的講解已出~有興趣的可以聽聽囉~
作者: bben900911 (Ben)   2022-02-19 21:12:00
賓賓直接給下場影片了...雖然不是Flying lap的,但也夠猛總之完全不怕被抄的樣子XD 不知試車太猛還是太爛https://youtu.be/XEzNirEeRzQ
作者: awayaway (away)   2022-02-19 22:09:00
賓賓現在這台不知道已經是第幾版的了...
作者: bben900911 (Ben)   2022-02-19 22:18:00
看巴塞隆納時會有多少改變了喔
作者: likeastar ( )   2022-02-20 11:44:00
Kyle講得太技術性了QQ. 建議大家看driver61的比較容易了解
作者: Inar (Inar)   2022-02-20 20:38:00
driver61出片神速...
作者: Noiunsonic   2022-02-21 09:23:00
Kyle的講解真的非常專業,而且用看的就能分析很多細節絕對是經驗老到的工程師,以法拉拉的車來說,鼻翼部分著重下壓的位置與賓賓不同,渦流產生器放置的位置與方向各家都非常講究,渦流對飛機是毒藥,但在F1上只要抓好位置跟方向就能對後續的套件提升效果、加強流速和防止表面分離,法拉拉車身中間的凹槽也有增加上表面壓力的效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