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23/6/13/461921.html
節儉中的品與德
文: 起慧
【明慧網二零二三年六月十三日】現代媒體常喜歡追捧,哪個名人開哪個名牌跑車,誰家
的豪宅有多華麗,哪個人的婚禮有多奢華。相反地,中國歷史上,不論哪個朝代都提倡節
省、儉樸。是因為古代比現代物資缺乏,不得不提倡節儉嗎?下面,我們探討古人對節儉
與奢侈的看法,以及儉與奢的後果。
有品德的人都是由節儉而來
《左傳》上說:「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北宋大儒司馬光解釋說,有品德的人
都是由節儉而來,因為節儉的人慾望少,君子慾望少就不會受外在事物所驅使,便可以秉
持正直與道德做人做事;一般人慾望少,則能節約開支,使家庭富足,就能謹慎行事、遠
離罪惡。所以說:節儉是道德的共同基礎。相反地,奢侈則慾望多,君子慾望多就會貪慕
富貴,導致違背道德、招致禍患;一般人慾望多就會貪心浪費,導致敗家喪命。奢侈的人
如果在朝當官必定會接受賄賂,在民間謀生必然成為盜賊,所以說:奢侈是最大的罪惡。
奢侈之家必然敗落
《國語》記載,周定王八年,君王派劉康公出使魯國,向魯國的大夫分送禮物。劉康公觀
察到季文子、孟獻子儉樸,而叔孫宣子、東門子卻很奢侈。
劉康公回國後,周定王詢問他,魯國的大夫中哪個比較賢德?劉康公答說:「季文子、孟
獻子可以在魯國長期保有地位;叔孫宣子、東門子可能會敗亡,即使家族不敗,本人必定
無法免於災禍。」定王問:「為甚麼?」劉康公回答:「季文子、孟獻子節儉,使得家族
得到庇護。叔孫宣子、東門子奢侈,奢侈就不會體諒、憐憫貧困的人,貧困的人得不到同
情、照顧,犯罪會增加,憂患必然降臨,最後會危及自身。況且臣子們奢侈,國家會無法
負擔,因而走向敗亡。」
定王繼續問:「那麼叔孫宣子與東門子家族還能維持多久呢?」劉康公回答:「東門子的
地位不如叔孫宣子,但比叔孫宣子奢侈,所以不可能連續兩朝享有俸祿;叔孫宣子的地位
不如季文子、孟獻子,但比他們奢侈,所以不可能連續三朝享有俸祿。」
周定王十六年,魯宣公去世,東門子失去靠山,他的政敵將東門子家族驅逐,他們只好逃
到齊國。周簡王十一年,魯宣公的繼任者魯成公去世的前二年,叔孫宣子因為做了很多壞
事,魯國大夫們結盟要放逐他,叔孫宣子因而逃奔齊國。真的應驗了劉康公的預測,亦即
奢侈之家一定會敗落,東門子只享有一朝俸祿,叔孫宣子只享有兩朝俸祿。
以節儉治國則尊卑有序、骨肉恩親、爭訟停息
《史記》記載,漢平帝時,太皇太后下詔書說:「治理國家的方法,首先要使百姓富裕起
來;使百姓富裕的關鍵,在於節儉。國家昌盛的時候,君王的德行沒有比節儉更重要的。
用節儉的美德教化百姓,那麼尊卑的次序就會形成,親人間的恩情會更加深厚,紛爭訴訟
的根源就會消失。這就是人民富足、不用刑罰就能治理好國家的根本,怎麼可以不努力實
踐呢!大臣之中,能親自實踐節儉、輕視錢財、重視仁義的,就屬平津侯公孫弘做得最好
。他貴為丞相卻只蓋布被,每餐只吃一種葷食和粗米飯,所得的薪俸都用來招待賢良與賓
客,自己沒有多餘的錢財,這是內心自我克制,而言行遵守法制的表現。」
亦即,以節儉治國,不論人民或官員都能自我克制,吃穿用度節省,錢財花用不缺,不貪
污、不收受賄賂,而且有餘裕幫助別人,因此人與人之間關愛和睦,紛爭減少,社會安定
。
結語
節儉不一定與貧窮和吝嗇相關。具有節儉品德的人,不是出於錢財的缺乏,也非出於小氣
吝嗇,而是懂得「節儉是美德」。很多有節儉習慣的人,反而更懂得享受生活、欣賞大自
然,珍惜好物美食,也願意分享,助人為樂,因為任何美德都包含著順天、為他、不自私
的內涵。
節儉的人不執著於放縱享樂,無慾則剛,便可以秉持正道做人做事、修身養德。奢侈的人
執著於物慾,容易心生貪念,甚至用不正當的手段謀取錢財,最終招致禍患。
一九八九年之後的中國社會,因中共黨魁徹底毀壞中國人的傳統道德,教人以奢華、貪腐
、淫亂為能事,笑貧不笑娼,導致許多人挖空心思求名逐利,只在意名利與物質享受,陷
在物慾、貪念與招致禍患的危險境地難以自拔。所以說,美德不僅是個人修為所需,也是
社會和國家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