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錄自 Tennis 看板 #1RYq7QZC ]
作者: qweewqq (風一樣的男子) 看板: Tennis
標題: [新聞] 費德勒欣喜又打出繞柱擊球 談克模仿其發
時間: Sun Sep 2 09:50:16 2018
費德勒欣喜又打出繞柱擊球 談克耶高斯模仿其發球
北京時間9月2日消息,在美網男單第三輪的一場焦點戰中,費德勒直落三盤擊敗了克
耶高斯,儘管比分相對比較輕鬆,不過賽後費德勒還是認為對手給自己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
“他是一個相當難以預測的對手,他擁有強大的發球,隨時準備好火力全開,”費德
勒說:“他是那種會改變你網球觀念的選手,通常作為一個頂尖選手,你需要保持連貫性
,而不是靈光乍現,但他卻隨時準備用出其不意的擊球讓你大吃一驚。”
在雙方第三盤比賽中,面對克耶高斯的一個角度很大網前小球,費德勒打出了一記豔
驚四座的繞柱擊球,對於自己在比賽中這些經常性的非常規擊球,費德勒說:“這確實是
很少見的擊球方式,你基本上也很少有機會這麼做,訓練中更是沒辦法去做這樣的練習,
因為訓練場要窄很多,在這種情況下,你一般都會撞到護欄上,然後擊球掛網。所以這種
擊球得分只能發生在大球場上,還得是雙打區。”費德勒還提到,自己曾經在巴塞爾對陣
羅迪克,以及迪拜對陣阿加西在破發點上都打出過這樣的回球。
談到雙方的鬥智鬥勇,費德勒說:“其他選手都會打出一些你能想像到的回球,但尼
克不會這樣,他會選擇冒險。如果他丟掉了那一分,他可能會告訴自己:也許我應該選擇
常規擊球,不過他確實很擅長那些非常規的擊球。”費德勒接著說:“有時候你會責怪他
在關鍵時刻的冒險丟分,但這就是他的比賽方式。但是今天他沒能得到太多這樣的分數,
是因為我發揮很好,是我逼得他必須做得更多。”
對於克耶高斯在比賽第一盤中模仿自己發球,還拿到了一個發球直接得分,費德勒笑
著說:“過去幾個月我看到過他好幾次這麼做,學我的發球有時候確實很管用,我對此感
到喜聞樂見,這確實是一項很管用的技術,好吧,我在開玩笑。”
費德勒最後還談到了球場上的小迷信,他也否認了自己對數字8有所偏愛的傳聞,“
僅僅是因為我出生在81年的8月8日,我喜歡這個數字。”費德勒說:“我不是特別迷信,
我只是按時到達賽場不遲到,因為在青少年時,總會聽到別人問:這個孩子哪裡去了?我
還很害怕因為堵車而錯過比賽,所以無論去哪裡了我都會按時到達。至於賽場上,我並不
是一個迷信主義者,我不害怕越過線,也不介意坐在哪一邊,或者開始用哪一把球拍。我
也會告訴自己,團隊在包廂裡也不需要坐得一樣,我只是想要保持獨立性。”(Ethan)
http://sports.sina.com.cn/tennis/atp/2018-09-02/doc-ihinpmnr6953039.shtml
克耶高斯盛讚費德勒一擊球 想學習他的場上風度
北京時間9月2日 在美網第三輪的比賽中,2號種子費德勒直落三盤擊敗了澳洲天才克耶高
斯,在這場比賽中,費德勒打出了一記令人難以置信的繞柱球,克耶高斯回憶道:“我當
時走過去想告訴他,那個打得也就那麼回事(笑)。開玩笑的,那個球簡直不像是真實的
。太難相信了,這個球的視頻肯定會在Instagram上火起來。”
即便是負于費德勒之後,克耶高斯對對手的評價言語之間也難掩“崇拜”:“費德勒
在這片場地上打過無數次比賽了,他顯然更有經驗。今天也沒有鬆懈,他實在表現得太好
了,但很明顯我並不在最佳狀態,可這其實是他壓制的結果。他打球的時候會讓球場感覺
變小,你也發不出高品質的發球,他總是能在比賽中佔據優勢,就是這麼優秀。”
他還說:“羅傑就是個特例,要是別人在往前打出那樣的繞柱球這麼‘戲耍’我,我
肯定會不開心的。但是那可是羅傑啊,我很高興。(笑)” 克耶高斯還在比賽中模仿了
費德勒的發球,但他說:“我和費德勒是兩種性格的人,也許我能從他身上學到一些,像
是他在場上的風度。可我並不想改變自己太多。他對所有想要打網球的人來說都是個無與
倫比的楷模。”
而關於教練和主裁的事情也不斷在發佈會上被人重提,有人聲稱聽到了克耶高斯在場
上念叨需要教練指導,但克耶高斯本人堅決地否認了這一說法。他評價自己的表現時說道
:“我不覺得今天有任何分數需要教練指導才能打好,我在關鍵時刻拿下了分數,比賽的
進程非常開放。費德勒的狀態也有起伏,不像第一盤的時候那樣好了,這點並不需要專門
找個火箭磚家來解決。也許從整個職業生涯的角度考慮我需要一個教練,但我認為我的問
題更多是在精神層面而不是技術層面。”
至於到底需不需要一名教練,克耶高斯分析說:“我經常聽到人們這麼談論,我得承
認對目前的職業生涯並沒有特別滿意,還有很多可以去實現。在我看來,大概有四年的時
間我都在兜兜轉轉,幾乎一事無成。我原本可以做得更多,但這就像我之前說的,這是心
理層面的問題。”
(條碼)
http://sports.sina.com.cn/tennis/atp/2018-09-02/doc-ihinpmnr69017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