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篇的敘1解析篇翻譯完了,
我本身對音樂很不了解,
這篇稍微介紹了敘1的創作背景,
也是讀雜誌長點知識~分享給大家~
フィギュアスケート~プログラムに秘められた物語~ 羽生結弦 2
「敘事詩第一號G小調」(2014-15、15-16 SP)
「冰上的抗爭運動」
波蘭的天才作曲家Fryderyk Chopin(蕭邦)在激動的時代所創作的鋼琴曲。美麗又激烈
的旋律和羽生結弦的靈魂產生共鳴。
— 隱藏在內心的熊熊烈火
在靜寂之中,一棵佇立的樹木因風吹過,一瞬間大幅度地搖擺起來......。
從令人眼前浮現那樣的場景的寂靜中開始。不知何處響起不可思議的齊奏樂音,則是由蕭
邦所喜好使用的「拿坡里六和弦」所構成。
隨著纖細和抒情的旋律,羽生加速著。
淺藍色的漸層中,在袖口和身側的部分加入了金色相當有效果。金銅色的腰帶則又讓人感
覺高貴,衣上鑲嵌寶石的光輝,在冰的雪白中稍現即逝,然後又再次閃耀,不知為何有種
神秘的氛圍。
美得令人屏息的跳躍和大一字之後,心情愉悅的一個轉身,氣氛也隨之一變。羽生的身體
宛若被風所玩弄的樹葉一般,一左一右地開始回轉著。
一個一個變換形狀的旋轉令人心滿意足後,鋼琴漸漸地開始演奏起”深刻的”旋律。接著
沒多久就往劇烈的步伐處移動。
在這個曲子創作當時的波蘭,正被列強所支配著。法國大革命以後,受到其正面的影響,
獨立的機運升高。
聽到逐漸靠近的革命的腳步聲,蕭邦的父親如此發言後將兒子送出國外。
「你的身體對於承受革命軍的軍務來說太過虛弱了。請帶著你的音樂才能為國奉獻。」
蕭邦離開華沙,是21歲的時候。
羽生也是,遭遇震災後的隔年去了加拿大。對於不吝惜支援的家人和傷痕累累的家鄉,絕
對也懷抱著依依不捨的心情。
過沒多久,在波蘭武裝反抗的事件勃發,這些消息也傳進旅行中的蕭邦耳裡。然而,由於
和大國武力上的差距過於懸殊,一下子就被鎮壓了。蜂起的戰火雖然因隨後的俄羅斯、波
蘭的戰爭而擴大,華沙再次淪陷,並落入俄羅斯的佔領中。
蕭邦在異國的土地上了解到自己的無能為力。於是將憤怒和悲傷落在鍵盤上。那樣的代表
作有『革命練習曲』,經過數年後又發表了『敘事詩第1號』。
演奏節目曲子的是波蘭所自豪的鋼琴家、Krystian Zimerman,他也是因為社會主義政權
的緣故離開祖國到瑞士的音樂家。
現在的波蘭,經過許多的困難和悲傷,基於這些犧牲才得以存在。
— 超越命運的力量
演技尾聲的羽生的舞姿,呈現出戰鬥的樣貌。那是戰士的姿態。
敘事詩中,有許多以英雄傳記或神話為題材的作品。雖然在其中通常會加入歌曲的部分,
但蕭邦則作為不放歌曲,確立了”只使用樂器”的敘事詩的音樂家被知悉。
18世紀末開始至19世紀前半,歐洲盛行著「浪漫主義」這樣的精神運動。藉由強調感受性
或主觀的表現方法,也影響了文學、哲學及藝術。
音樂也興起這股浪潮,重視故事性的「敘事詩」,則是其中的領銜者。
「敘事詩第1號」則多被介紹為受到同時代所活躍的浪漫派詩人,Adam Mickiewicz(亞當
·密茨凱維奇)的敘事詩影響而創作的作品。被認為兩方有關連的作品『康拉德·華倫洛
德(Konrad Wallenrod)』則是蕭邦在華沙度過學生生活時期時,Mickiewicz所發表的作品
。
Mickiewicz也可被稱為在時代浪潮的翻弄中,仍堅持握筆的戰士。雖然很難認為蕭邦一系
列的敘事詩是依著該故事而創作的,但其中受到以Mickiewicz為首的思想家的影響,首先
是不容置疑的。
Mickiewicz的作品和Niccolo Machiavelli(尼可洛·馬基維利)的思想書,作為對倫理
的、道德的態度來定義的作品,兩者皆被認為對波蘭蜂起而至的民族運動產生很大的影響
。
蕭邦晚年,在巴黎探望了因病療養中的Mickiewicz。聽說當下他表演了鋼琴,是否演奏了
『敘事詩第1號』就不得而知了。但兩人似乎在巴黎的沙龍中,從以前開始就有所交流。
『敘事詩第1號』在電影中也作為”抵抗”的象徵而被使用。在將猶太裔的波蘭人鋼琴家
,Wladyslaw Szpilman(華迪史洛·史匹曼)的自身經驗記事銀幕化的電影『戰地琴人
(The Pianist)』中,也留下了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在廢屋中被德軍校將發現的主人公,在和死亡僅有一線之隔時所演奏的就是『敘事詩第1
號』。
演技尾聲激烈的步伐,可被視為是面向自身命運時強勢的身姿。那或許也是「在自己之中
掀起革命」的羽生自身的姿態吧。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