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金控業:銀行確實太多 獲利亞洲倒數第二
https://udn.com/news/story/11316/2845075
出處:聯合報 記者孫中英、沈婉玉/台北報導
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認為卅八家國銀是「很好的產業結構」,金控業質疑,台灣有高達卅
八家銀行,這樣數目若都不算多,那台灣的銀行數目還要更多「才叫多嗎」?
這名金控業者說,台灣銀行業的獲利,包括「ROA(資產報酬率)和ROE(股東權益報酬率
)」,長年以來都排亞洲倒數第二低(最低是日本),就是因為銀行「家數過多」,大家
又擠在台灣這麼小的市場中廝殺競爭,歷任政府也都承認銀行家數過多,只是礙於「二次
金改」惡名,沒人敢大刀闊斧要業者併購。
金控業者指出,若照施俊吉所言,台灣有卅八銀行銀行這種結構「很好」,那如何解釋,
銀行業長年在台灣「利差」獲利薄弱,必須靠OBU(國際金融業務分行)和海外分行業務
才能撐起獲利。
惠譽信評副總經理黃嬿如也說,台灣銀行業不僅家數過多,關鍵在「資產規模小的銀行太
多」,金管會統計,資產市占只有百分之一的銀行家數高達十四家。銀行「規模出不來,
獲利就出不來」,正是台灣銀行業面臨的困境。
交通大學財務金融所教授葉銀華表示,經濟學上認為壟斷性競爭讓業者生產銷售相近品質
有差異的產品,讓消費者可以有所選擇,不是壞事。從銀行業來看,這種說法似乎迴避了
銀行規模太小,必須整併的問題。
葉銀華說,在低利環境下,企業資金壓力不大,銀行業形成「大家有錢賺,但大家都不大
」狀況。在規模受限下,台灣金融業僅扮演支持實體經濟的角色,本身卻沒有壯大,無法
提高國際競爭力而對國家整體經濟發展有所貢獻。
心得:目前一些中小銀行的老闆可能也沒有要賣掉的打算,例如遠東銀行、聯邦銀行等,
雖然銀行小,但後面的集團很大。例如說,根據維基百科,遠東銀行的母公司-
「遠東集團是一個橫跨石化能源、聚酯化纖、水泥建材、百貨零售、金融服務、
海陸運輸、通訊網路、營造建築、觀光旅館、社會公益等十餘項產業的企業集團。
旗下企業有200多家,包括遠東紡織(遠東新世紀)、亞洲水泥、遠東百貨、
裕民航運、東聯化學、宏遠興業、遠傳電信、遠東國際商業銀行8家在台灣的
上市公司,以及在香港掛牌的亞泥(中國),共9家上市公司。」
所以這些中小銀行背後的財團大都不缺錢,也沒有要賣銀行的意思。畢竟
銀行是自家集團搞的小金庫,怎麼會賣?因此要這些銀行自行合併,恐怕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