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原文分享一下小菜雞在私募市場的見聞
先簡單科普一下
私募基金 (Private Equity) 大概可以粗略分為三個階段
Venture (種子/天使/Pre-A/A輪)、Growth (B/C/D輪)、Buyout (收購)
(原原po說是在創投Venture Capital應該是屬於第一種)
其實對私募基金管理人來說,薪資可以說是最不重要的收入,很多senior甚至幾乎不拿薪水 (避稅)
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是Carried Interest (推文中有人提及)
Carry是什麼呢? 這就要講到私募基金的 LP/GP結構
幾乎每支基金都是由LP (Limited Partner)及GP (General Partner)構成
一般的收費方式是2% fee and 20% carry (下面會以數字舉例)
LP: 基金的出資方,也就是金主,一支基金普遍都會有非常多個金主
GP: 基金的管理人,也就是負責做投資以及投後管理的團隊
對LP來說,賺的是資本利得 (Capital gain)
例如今天GP跟LP拿了100塊去投資,最後在200塊退出
那麼LP的名目收益(Gross Return)就是兩倍
實際收益 (Net Return)會比較低,因為還要付錢給GP (不然人家幹嘛幫你做事)
對GP來說,賺的是管理費跟carry (fee & carry)
2%管理費的算法,就是假設基金規模一億美金,那一年的管理費就是$100M*2%= $2M
也就是說,管理團隊一年什麼事都不做,上班看片尻槍也能躺著拿200萬鎂
那20% carry怎麼算呢?
同樣假設今天GP投100,200出場,也就是賺100塊
20% carry的意思就是,GP會從賺到的錢裡面抽走20%,也就是20塊,然後把剩下的80塊還給LP
(這裡舉簡單點的例子,就先忽略distribution waterfall的概念)
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還好啊,20%聽起來沒有很多?
別忘了,在私募的世界裡,多的是十倍甚至幾十倍、幾百倍的回報,很多人都是靠一兩個deal就成為億萬富翁
多的是管理人靠一個deal賺好幾千萬甚至上億美金的案例
(把上面的案例從100塊變成1000萬,一個deal就是賺走200萬美金了)
所以對那些資深的合夥人來說,carry才是最重要的收入,而且在很多國家還不用被課稅
那台灣市場的VC/PE多嗎? 答案就是很少,非常少,跟美國和中國沒得比
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台灣市場太小,新創公司成長天花板非常低
基本上台灣的新創如果只做台灣市場,對投資人來說一定是賺不了大錢的
這麼多年來,unicorn也就只有Appier、Gogoro (M17如果成功上市應該有機會)
而且還很難exit
所以台灣的私募市場對投資人的吸引力真的很低
如果要做private investment,何不去隔壁的中國做? 隨便一個市場都是幾兆人民幣的規模
同時,台灣的法規也沒有對投資人(特別是海外投資人) 很友善
並且投資人跟創業家都普遍過於保守,融資能力較差,成長速度較慢
大概4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