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放個聲明條:
《本篇文內之連結中所示書籍圖像文字相關著作權利屬於原作者與出版者所有。》
抽空去了關渡宮的圖書館一下,
運氣不錯看到書櫃一角剛好有一套看起來外觀頗新穎,
分類介紹關渡宮各種相關範疇內容的書籍:
https://upload.cc/i1/2018/05/11/pjHrcF.jpg
https://upload.cc/i1/2018/05/11/4fI7RZ.jpg
參與撰寫的主筆群都是相關範疇的專業人士:
https://upload.cc/i1/2018/05/11/wGp0kN.jpg
https://upload.cc/i1/2018/05/11/MLFoIm.jpg
https://upload.cc/i1/2018/05/11/5IBfny.jpg
雖然關渡宮圖書館裡沒有廟委會議紀錄之類較深入內容的複本有點可惜,
可是這幾本套書內容堪稱學者們的精心力作(閱後感想),
尤其在相關文獻資料收集方面可說是竭盡全力,
(為了搞清楚歷代金流連清日民初時期的地契資料都有去翻啊...)
圖文並茂,詳實程度遠超乎個人預期。
(官網有載的內容其實只是擷取了這套著作的很小一部分而已。)
那麼,
接下來就在古佛洞觀音有關的篇章中寫得最長的部分進行分享,
雖然好幾本但其它出於個人興趣閱讀的部分就先不提:
https://upload.cc/i1/2018/05/11/OTjLWn.jpg
神像篇—造像之美
https://upload.cc/i1/2018/05/11/qKm54O.jpg
https://upload.cc/i1/2018/05/11/BtsPSE.jpg
https://upload.cc/i1/2018/05/11/YUGr31.jpg
https://upload.cc/i1/2018/05/11/8396tu.jpg
https://upload.cc/i1/2018/05/11/EpUqMH.jpg
https://upload.cc/i1/2018/05/11/iLaVle.jpg
https://upload.cc/i1/2018/05/11/ikf7YE.jpg
https://upload.cc/i1/2018/05/11/e8jg47.jpg
https://upload.cc/i1/2018/05/11/Atzpku.jpg
這段文章開頭,
作者就先放上太歲殿的(完全合乎佛經所述正確的)千手觀音像照片,
由台灣已知最早的多臂觀音像 — 臺南法華寺的準提觀音提起,
再述及戰後開始出現依照經載嚴謹製作的,
「譬如供奉於太歲殿的千手觀音。」
然後再提到古佛洞後來由泰山佛具店製作的玻璃纖維(...)千手觀音像,
翻頁作者再擺上一張慈航寺偏民俗風格的千手觀音像照片,
說到台灣本土製造的千手觀音和準提頭冠在清代以來的「融合」現象。
而中國本土即使在唐代千手觀音相關經典傳入後,
也少見完全依經製作的千手觀音像。
(私想:「千」手「千」眼...要雕塑得下重本啊......在沒有近代工業化的古代。)
而作者綜觀台灣各地各時期的民俗信仰型的千手觀音像,
手的數目大約都是落在二十前後。
而古佛洞千手觀音的手數是二十四,作者依照經典比對後發現,
合於經典記載的法器只有六樣,剩下的大多是民間神祇所持的法器。
欸,雖然人家是關渡宮請來代為進行研究的學者也許不好太直接,
作者文字平靜淡然,但從他開頭突然一句台灣最早的多臂觀音是準提,
再來說「戰後」「依經嚴謹製作的」千手觀音像就是關渡宮你們太歲殿上那一尊,
再講到他看到台灣本土的千手觀音都給人家作成二十隻手上下,
(準提依經典塑像上是十八臂。)
然後再寫到古佛洞的千手觀音像,
硬要處處跟經典對照顯得很在意「原本應該是怎樣」的內容...
我感受得到。
原來世上會care到這種混淆...喔,「融合」的絕對不是只有我XXXDDD
我懂的!作者!!我也是啊啊啊啊!!!(握手)
總之,
我認為這位學者也有注意到台灣民俗塑像很容易準提千手觀音混淆的狀況。
(還有些隱晦的部分就有興趣者自行進一步去閱讀體會了。
我擔心講出來某些敏感人士又要火氣上升。)
而文章後來敘述到同樣在古佛洞的石佛。
據古佛洞石碑說明在古佛洞開鑿之前已經存在,
但未言及安奉年代時間,
只能由當地耆老口中探聽到戰後時期就被供奉在洞中了。
以及由材質造型配合歷史資料推測大約是日本大正時期的古文物。
也就是實際遠於民國65年才正式完工開放的古佛洞很久之前...
古佛洞供奉的「古佛」是這尊日式造型的佛像。
而古佛洞更早的名字 — 山神洞。
除了現今在洞中佔了一席之地的靈山山神神龕。
還沒有看到進一步相關研究的內容,遺憾。
在別冊結語時,
作者們提及雖然有意進一步探尋收集日據這塊時期的相關史料,
奈何日本曹洞宗(日據時期關渡宮的接管者)大本山卻答覆說,
他們內部沒有台灣關渡宮相關的資料。
很是可惜。
但如果是想深入了解或研究關渡宮相關民俗文化歷史建築文物的同學們,
這套學者們用心撰寫內容豐富的叢書仍是絕對值得你一讀,
不可錯過的優質參考。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