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經濟在90年代早期從衰退中恢復時,格林斯潘領導的聯準會開始提高美國利率來對
抗通貨膨脹。相較於南亞一直以較高的短期利率吸引熱錢,這使得美國成為比南亞各國更
有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這抬高了美元的價值。對於那些把貨幣錨定美元的南亞國家來說
,走高的美元使得它們的出口更加昂貴、失去國際競爭力。同時,1996年春,南亞國家的
出口增長預期顯著下滑,使他們的經常賬戶更為惡化。
一些經濟學家提出把中國的出口增長作為南亞國家出口放緩的因素之一,不過,這些經濟
學家仍然認為主因在於過度的房地產投機行為。在90年代開始實行一系列出口導向改革之
後,中國與其他亞洲出口國開始競爭。其他經濟學家則否認中國的影響,並指出南亞國家
和中國在90年代早期都經歷了快速出口上漲。 許多經濟學家認為亞洲金融風暴不僅由市
場心理或技術導致,更是由擾亂借貸激勵的政策所導致。大量的信用關係使經濟槓桿化嚴
重,推高資產價格直到一個無可維持的地步。資產價格最終崩潰,迫使個人和企業對債務
違約。
巨大的恐慌導致債務債權的大量逃出,帶來信用緊縮和破產。另外,在外國投資者嘗試著
取出現金時,外匯市場便被危機國家的貨幣淹沒,加大它們的貶值壓力。為了避免貨幣崩
潰,這些國家的政府把國內利率提到極高的程度(使借出錢對投資者更有吸引力,以緩解
資本外逃的現象);為了干涉外匯市場,用外匯儲備以固定匯率買下多餘的本國貨幣。而
這兩種政策都不可能長期維持。
很高的利率本身就可能危害一個健康的經濟體,對一個脆弱的經濟將會造成嚴重的災難,
而政府正在耗竭數目有限的外匯儲備。當資本外逃之勢無可避免之時,當局便放棄固定匯
率,轉而允許匯率浮動。本國匯率的貶值意味著,那些以外匯標價的負債轉以本國貨幣的
標價急速上漲,這就導致更多的破產、危機加深。
以上是節錄自維基百科的亞洲金融風暴的內容
因為小魯沒研讀過什麼經濟學,會計學,財金知識也是外行
只是看到這篇文章,搭配現在美國聯準會升息,日本貨幣量化寬鬆政策
帶來亞洲貨幣甚至一些非美國家的貨幣競相走貶
是不是醞釀著新的金融危機或風暴呢?
最近新聞也常聽到
台灣的銀行到中國的聯貸案和裸債問題
以及中國本身的內債問題和呆帳率
是否也是也是一種金融危機的火種?
差別只在於現在還沒出現索羅斯
QE結束的問題還沒浮現而已
歷史會重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