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開始工作之後,就接連被各種業務推薦理財商品(主要是儲蓄險)。
對於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一開始是抗拒,總是說工作還不穩定來回絕。
但另一方面,積蓄放定存一直被老媽嫌棄,就把我拖去開了證券戶,
再掙扎了一陣子,終於將第一筆資金投入市場。
(買的是2820,抱了兩年多直到前一波被洗出去,賺了35%)
去年考上正式教職後,大量地接觸投資相關資訊。
(不是應該要整理實驗室和研發教材嗎XD)
一開始比較常看ptt stock版,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但也因為開始看小時候很討厭的、紅紅綠綠的東西,而感到有點哀傷。
接著頻繁地買入一些標的,拜大多頭所賜,加上運氣好吃到一根漲停,
這兩年半到目前為止IRR在17%左右。
但我很清楚這一切僅僅是僥倖,不可能接下來十年都這麼幸運。
而且這陣子漸漸覺得stock版的調性跟我不太相符,
所謂的基本面、籌碼面、 消息面,也不是我真的很樂意去學習的事情,
研究這些花了我太多時間了。
再加上我看了綠角和其他ETF投資者的文章,也發現foreign_Inv版的調性和我比較相符。
稍微想了一下,現在的我大致建立了這些信念:
1.做好資產配置與平衡,then buy and hold,在可接受的風險下,取得市場的合理報酬
2.台股這15年的加權總報酬率是260%,年化報酬率是9.5%,是非常高的數字
(身為凡人有可能擊敗它嗎?),但台股權重太偏科技業,台GG就佔了快20%,
還不時有各種坑殺投資人的事件,總覺得風險很高。
發行量加權股價報酬指數:
http://www.twse.com.tw/zh/page/trading/indices/MFI94U.html
3.目前台灣的投資商品還不夠多元成熟,但在進步中。
(近期有幾個美債ETF,交易成本算低還不用繳稅。ex.國泰美債20年內扣是0.3%)
4.時間應該花在人生的其它事情上。
其實就是分散風險和長期投資,但越簡單的原則其實越難做到。
接下來暑假應該會做這幾件事:
開玉山外幣帳戶,定期買入美金。
開TD Ameritrade 帳戶,一年匯一次,分四季投入。
配置應該就典型的 VTI+VNQ+VEU+BND
玉山不是電匯費最低的,但它定存利率高+匯差小,順便無痛養雙幣卡
(雖然是有點雞肋的東西)
我也在想是不是複委託AOA就好,但開TDA彈性比較大,而且可以學習新東西。
過幾年累積到$25000後,立馬開嘉信帳戶,讓資金彈性更大。
花了一些時間研究是希望不要花更多時間,然後30年後退休金被砍光光還能活得好好的。
以上,歡迎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