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認為,以高殖利率美國上市股票為目標比較適合
1. 用複委託下單:
買賣手續費低消高不利資金取用,且退稅上手會處理,股利直接到台灣帳戶,
方便待業/退休的生活,或是買不起房想靠他租房。xD
2. 對財報有基礎,對產業有了解:
以一個會計念了1X年的人來說,
常常看報告看到半夜3、4點還是只看了皮毛,也常常誤判。
直接買大盤ETF真的省事很多。(沒有家產的人還是把時間專注在本業上賺比較多啦)
3. 邊際稅率40%的高階經理人、專業人士:
這是強者我朋友的困擾,他們之前台股股利被課稅和二代健保很痛,
所以就被我推進免稅美股坑了。XD
※ 引述《orphen750226 ()》之銘言:
: 各位前輩好
: 目前是已完成資產配置,預估明年股息正常發放為ㄧ個月29K的被動收入
: 但總覺得風險不夠分散
: 想請教是否在未來,能有更好的調整
: 以下為各股佔總持股的比率
: RDS.B 27%(殖利率原本該為10%-11%,但...)
: BP 12.5% (殖利率為10%)
兩支個股占總持股40%,風險十分集中,建議考慮降低。
部分可以移轉至之前蔡醫師在退稅清單中分享過的MLP類別的CEF,
屬於美國能源中下游,可稍微分散風險,且殖利率和退稅比例均高。
例如AMLP(交易量大)或MLPA(費用率低)。
也可以考慮同屬邪惡勢力的BTI和PM,
同屬穩定高殖利率、低扣繳稅率,且看不到未來(咦)
如果複委託是永豐,可以考慮分配一點到股利不課稅的市政債。殖利率大概5%~6%。
如果複委託是富邦,股利不課稅的特別股可以考慮分散一些過去,
風險低的公司要注意可招回時間,這種通常長期處於溢價,被
招回損失的溢價可能就占利息的一半。(如TBB)
風險高的公司要特別留意公司的長期現金流,如果營運現金流入不能穩定支付利息,
或是無法舉新長期債來支付即將到期的短期負債時(金融海嘯時風險特別高)
可能拿了高利(高收益)失了本金(垃圾)。
(如CTBB、SBLKZ...沒事兆豐海外市場大全可以慢慢看)
: VTI 20.8%
: OHI 15.6%(殖利率為10%,扣完30%,約為7%)
: SPG 15.6%(殖利率為14%,扣完30%,約為9.8%,但不確定今年配息會砍多少)
REITs買單一信託基金沒有稅上優勢,建議買VNQ等ETF比較省事,看一堆報告真的很累...
另外,REITs占總投入30%也是偏高,可以考慮分散。
畢竟疫情後的世界,或許在家上班、線上購物會變成主流。
商用不動產是否還能和現在一樣的報酬率,誰也不敢確定。
: PK 8.3%(今年不發放,希望明年會恢復)
: 其實是打算把這些股票放長期領息,VTI很確定會抱二十年以上
: 想請問各位前輩的看法
: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