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論:信念產生情緒,情緒發動行為

作者: souldragon (依法不依人)   2015-05-30 16:07:52
※ 引述《q6261901 (皮笑了那肉呢)》之銘言:
:
: 剛剛才看到這篇,希望現在回不會太晚,
: 因為昨天買了<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
: 才翻幾頁就覺得很不對勁,
: 我怎麼以前好像有看過這樣論點!!!!
:
: 往書架一看,就看到我最愛的那本心理學,
: <撕掉勵志書>
: 這本書是去年當兵時買來看的,
: 本書一開始就以心裡學家William James與Wilhelm Wundt的爭論做開頭,
: 經過反覆的試驗William James勝出了,
: 而William James的理論跟阿德勒很像,
: 我自己是覺得根本就是一模一樣。
:
: William James強調你的行為影響一切,
: 而人們會存在一個"弄假成真"的狀態,
: 因為我微笑,所以我感到開心。
: 而不是因為我開心,所以我微笑。
這種做法類似儀式性行為的模仿 嚴格來講只是治標不治本
因為若內在沒有同樣的內涵 只是模仿外在根本不會有什麼效果
就像秘密或勵志書講的 假裝自己是有錢人的樣子 喊一堆口號自我催眠
結果內在仍然是匱乏的 到最後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 這本書帶給我相當的樂趣,
: 甚至也改變了我一些行為。
: 為了不剝奪大家看書的樂趣,
: 加上我的文筆太差,
: 就不透露太多內容了。
:
: 對這本書覺得很惋惜,
: 明明是這麼棒的內容,
: 卻鮮少人知道此書。
:
: 如果上述內容有誤,麻煩指正,
: 因為記憶真的有點久遠,
: 但弄假成真理論,我一輩子都忘不了!!!
所謂的弄假成真 就是佛經講的種子起現行 現行也會回過頭來薰種子
不過這種關係是指內外互相增強的現象 譬如一個人發心做好事布施
後來發現這個行為會讓自己心情也愈來愈好 於是就會更努力去做
形成正向良性循環 並不是說外在行為去反向導正內在 意義不同
: 推 riverchou: 我覺得你可以再多看一下,Adler主張的是假想的目的論 05/28 21:37
: → riverchou: 個人理解是:外在事件觸發了自身情緒後,該情緒使自己 05/28 21:41
: → riverchou: 浮出一個目的,而行為是根據這個目的而生的 05/28 21:42
: → wzch: 你說的弄假成真跟阿德勒理論想說的其實是兩回事 05/29 00:23
:
: riverchou解釋的真好!!
: 阿德勒確實講得比較深而廣,
: 詹姆士跟阿德勒想表達的東西也不同,
: 但我覺得很像的就是行為誘發情緒,
: 以前我都認為是情緒誘發行為。
: 自從看了詹姆士的理論後,
: 開始嘗試一些改變,
: 也如我所願的達到目的,
: 這不就是riverchou大解釋的部分嗎?
情緒也不是最根源的東西 背後還有一個信念的設定
就是阿德勒講的目的論 若外在環境和你心裡想要的背道而馳
心情當然會不好 若心裡沒有任何設定 所有的人事物都只是中性現象
並不會起任何漣漪 所有的投射或觸發 都是因為心裡存在著一些預設立場
: 我認為開心會讓我更好(外在事件觸發了自身情緒,
: 所以希望變成那樣的狀態(目的,
: 最後強迫自己微笑(行為
: 心情真的開心很多(內在情緒
:
: 弄假成真理論比較像是後段行為影響內在情緒,
: 而<撕掉勵志書>中,也教導你如果你想得到什麼目的,可以怎麼做!!
:
: 看來看去還是蠻一致的阿@@
: 小弟拙見
: 當然阿德勒也講了很多其他面向的東西人際關係等等,
: 這些在<撕掉勵志書>中完全看不到,
: 這兩本真的都是好書!!
一個有憂鬱症的人 基本上不會有動力想做任何事
心裡孤單的人去參加活動他還是會感到孤單
就像外科醫師割掉病人的腫瘤 但病人不改善他自己的心情和生活習慣
割完了一樣又長出來 外在影響內在說有效也只是短線操作而已
根源的問題還是要先解決 就是俗稱的轉念
作者: ccclum   2015-06-05 16:16:00
你的壓抑很深喔!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