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羅浮宮大部分展示品為何都可不用以玻璃展

作者: Babbage (驕傲體現於健忘)   2016-04-19 01:51:40
※ 引述《likewind88 (你是另一個我)》之銘言:
: 最近剛從巴黎回來,逛完羅浮宮後心中有很大的震撼,並且有個疑問就是為何很多畫作、掛毯、古文明的石碑等都不用玻璃展示櫃隔離,跟台灣很不一樣,大部分文物都會用玻璃櫃隔離,觀賞起來就不那麼舒服,不知道有沒有人可解答我的疑惑,謝謝
就歷史發展來說,歐洲博物館的緣起是基於一個信念:知識是公共財。
後來的演又結合了"藝術作為救贖"的美學理念,將博物館視為大教堂的
替代品。從這兩個信念出發,博物館的展品就必須盡量貼近民眾。
台灣的博物館設立得較晚,可以說是帝國主義時期的產物。博物館被視
為一種蒐藏間,其主要任務是展示而非教育或救贖。
當然這不是對所有博物館都一體適用,只是提出一個解釋的面向。
我相信技術方面(展品維護)也是主要的考量之一。
另外提一個有趣的點:參觀英國的教堂要收費,但是博物館不用收費,
歷史上的原因就是一開始提到的人權與美學考量。相反地,法國大多數
博物館都要收費,但是教堂都不收費,則是因為教堂提供的救贖不應該
收費。不過這些都是大原則,不是完全精確的,反正資本主義下的主要
考量還是使用者付費以及成本收益原則。 XD
我是覺得台灣的博物館(例如故宮)必須反省對待藝術的方式。參觀故宮
讓人覺得窒息,所有的展品和呈現方式就只是為了告訴你:中華文化博
大精深。就連特展也常常是這樣,例如上次看到一本手繪書的展出,就
是找個箱子蓋起來,只能看固定的一頁,沒有其他多媒體呈現其它頁面
,看完之後就只知道"有一本很重要的書在這裡",但是無法親自去體會
它的藝術價值。另一方面,館內工作人員成天緊張兮兮的,每次只要有
人稍微討論一下,就好像犯了什麼大罪一樣被盯著,等著被勸誡。故宮
在許多方面都只以藏品為考量,並不考慮參觀者的體驗或藝術本身的存
在意義,我認為這一點是應該要改善的。
作者: omaha (然後各自夢遊餘下生命)   2016-04-19 03:03:00
但要是以故宮為例,那就是太考慮參觀者想要體驗(動詞)而做的設定吧噓錯,等等補推,搜瑞啊堅質質材的展品或可再議,雖然看到參觀者叩指敲打,還是會很想給他巴下去。紙本但凡有些年歲,都不可能開放翻閱(搞不好還是複製品咧),哪裡都一樣吧。
作者: Flowerho (lalajolie)   2016-04-19 12:42:00
推,本來很不能理解為何英國參觀教堂和拍照要收費的
作者: Babbage (驕傲體現於健忘)   2016-04-19 23:21:00
hi omaha, 我是說利用多媒體呈現,不是直接翻書啊 XD
作者: omaha (然後各自夢遊餘下生命)   2016-04-20 22:28:00
純閒聊,我不是專業的不要戰我。例如故宮(相對比較熟好舉例多媒體、互動不是沒有,這幾年超夯的清明上河圖、富春山居圖等,這只明一個現實:窮(經費上的人事上的),當然也有顢頇就我薄弱所知,當前各地方數位典藏都做得不錯,可惜資訊都太少,不然結合線上資源,不要說看大圖沒問題,關鍵字再加跨資料庫搜尋,不使是威還超爽的咧至於不愉快觀展經驗,我認為遊客太多跟動線狹隘是主因而且相對於你遇到緊張兮兮的館員,我反而常常找館員抱怨裝傻不管事。說到奇葩館員其實哪裡都有一些啦
作者: Babbage (驕傲體現於健忘)   2016-04-21 22:01:00
我也這麼覺得,呵呵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