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看了好多天,不寫真的覺得對不起自己...
版上很少有人會單純討論產業型基金,尤其是醫療型。
其實每個人投資都有自己的理由,下好離手,接下來就是定期檢視。
醫療型產業基金今年真的是最好的一年,沒有之一。
疫情只要沒有緩解或是結束的一天,它就會從過往的選配變成目前的標配。
這個你可以參考全球ETF資金流向就可以知道,今年以來醫療型基金ETF已經
流入將近100億美元的資金,創下近十年新高,原因很簡單,
就跟你的文章寫的一樣,避險兼找尋成長機會。
基本上你圈選的三檔基金都是醫療型老牌基金,就跟國內保德信醫療生化一樣。
瞄準的benchmark不是MSCI世界醫療保健指數就是NBI生技指數。
所以看六月底的前十大持股,基本上持股都是又大又成熟的公司,
像是UNH、JNJ、ROCHE、ASTRAZENECA等等
這類型公司大多都是製藥業(UNH除外),
過往的生技製藥為什麼能夠漲一大波(2010~2015),
無非就是P(價格) Q(數量)都能夠成長,
Q就是大家越活越久,慢性病患者越來越多,所以每年光人數的增加就很恐怖,
P就是藥價,那一段美好的時光可以肆無忌憚的上漲。
但是上一次總統大選,這個P被希拉蕊跟川普聯手破壞了,
所以可以看到這幾年每次只要一提到藥價,就把這些公司的股價給嚇趴了。
就可以看到這幾年淨值一直來來回回。基本上就是PQ之間的拉鋸。
但是現在醫療產業的發展已經不再只有治療(吃藥、打針、開刀),
更多的是醫療行為(健康管理→疾病預防→疾病診斷→疾病治療→術後照護)中的
前面跟後面,而這些行為所牽涉到的公司又都跟科技的進步很有關係。
就像以前健康管理,可以看到公園阿伯身上掛著計步器走啊走,
每天記錄起來非常的麻煩,可是現在這些阿伯,手上不是小米、就是Garmin,
更好的還有蘋果,這些都是近十年來科技進步才有的功能。
更別提血糖的管理、基因診斷、影像辨識這些功能,都已經與治療不太相關。
有人會說這些新東西都很貴,沒錯,那是在台灣。
可是在國外,是它媽的超級貴,所以怎麼會有人用它?
這時候商業模式就幫上忙。
因為這些東西可以減少患者錯誤治療的風險,降低保險後續給付的金額,
所以保險公司當然希望事前的預防勝於事後的治療。
我給你錢,你快點做,這些產品在經過保險的報銷後,就變成可以負擔了。
也因此帶動醫療產業興起了另外一波趨勢→精準醫療。
精準醫療其實沒有一個真正準確的解釋,
有人說是個人化治療、有人說是標靶藥物療法。但其實用廣義的解釋
就是用AI、新科技,讓醫療行為可以更快更準更有效,從而
幫助整體醫療費用降低,所以這種破壞式創新的行為正在改造醫療產業,
也造就一批醫療新貴。
推文裡面有人提到第一金精準醫療,如果看他的前十大,真的都跟
上面三檔基金差很多,但是第一金就是跳脫一般醫療基金的思維,
從醫療行為的進化來投資,所以裡面很多公司多跟健康管理、疾病預防、
疾病診斷、術後照護有關,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它的績效會跟上述三檔不同。
希望這些想法能夠幫助到你。
※ 引述《melody1021 (canyou2012)》之銘言:
: 大概是因為疫情的關係
: 醫療生技相關的基金大多是漲了好一波
: 現在都穩穩站在高點上
: 雖然現在進場已經是追高
: 但看在richart有小額買進的功能 要追隨時可以追
: 再加上總覺得covid19疫苗出來
: 如果有壓對寶 應該也是可以賺一波
: 下面3支基金想請板上高手看一下
: 是否要平均購買還是有推薦哪支可以all in嗎?
: 謝謝
: https://i.imgur.com/1lTc5G2.jpg
: https://i.imgur.com/pnppmJg.jpg
: https://i.imgur.com/qm9JxzV.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