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sck921 (The Fate)
2016-04-19 14:37:44大家好。
之前一度因為追 HBL 決賽和 NBA 的各個重大賽事,
沒時間寫文,拖到現在或許有點晚。
經再三考慮之下,終於還是來發這篇了。
即便在撰寫完文章的當下,我依然不知道這篇自己到底是想給誰看..
是對沒有學過圍棋,卻對這次人機大戰有興趣的人,
所做出的身為棋士想法的表述?
亦或是想尋求同樣在黑白世界裡朋友的共鳴?
至今,我仍未有答案。
要先感謝王銘琬老師和老師的著作,著實啟發了我很多。
這篇文章的內容雖然各自成段,卻又是環環相扣。
正如同一個人的棋,是為了另一個人而存在;
而我們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追求著所謂的神乎其技吧。
──────────以下引言──────────
記得那天是 4/12(六),時值人機大戰第三局。
趨勢科技辦了一場解說講座,請來了王銘琬老師講棋。
當時的現場,在其它房間亦同時有蒙地卡羅演算法的探討講座。
小弟有幸能拿書讓王老師簽名,順便合照了一張。
老師本人真的很平易近人,也很客氣,反而我有點小緊張。
http://i.imgur.com/CNHyzHL.jpg
雖然當天的對弈,李世石是輸棋的,但是能請到王老師講棋;
因應主題而言,我自己覺得是再適合不過的了。
註:王銘琬,1961年生,四歲始學棋,1975年赴日,1992年升九段;
2000年擊敗趙善津成為第55世本因坊、2002年奪得第50屆王座頭銜。
棋風特殊,對於佈局、中盤構思十分獨到,怪手連發、變幻莫測;
在日本素有「銘琬世界」稱號,而中國棋手則稱其作「怪腕(琬)」。
──────────進入正文──────────
心情
這次五場 ALPHA-GO 對決李世石,
我相信,絕大多數的棋士,都希望李世石能贏。
至於這種心情,到底是因為什麼理由?
而經過了電腦圍棋,這樣一個劃時代革命,
究竟圍棋的發展會走向什麼地步?
這兩個問題,其實都回歸到同樣的答案,那就是:
「人,為什麼下圍棋?」
空壓戰法
在王銘琬老師的著作《新棋紀樂園》中,
主題圍繞著老師所創的一個名為「空壓戰法」的東西。
總的來說,就是將圍棋的「空間」和之間相對的「壓力」結合;
來作為所有棋子落點的解釋,也因此來決定自己的下一步棋。
和詰棋、死活題目不同,空壓戰法的應用是沒有正解的。
因為前者是在有限的空間裡面作出計算,可以得到所有變化的結論。
後者卻是適用於序盤佈局乃至接近中盤的下法。
而在序盤到中盤的這部份,其中變化既是有限,也是無限。
有限在於圍棋始終是19路棋盤大小,無限則是現階段的人類仍無法算完。
計算與量化
先前為什麼會提到「空壓戰法」呢?
因為圍棋的勝負,最終仍是走向雙方的數子和點目數。
雖然官子階段我們能夠計算出一步棋價值多少目。
但在這之前,盤面仍處於混沌的時候,沒有辦法將其定義出來。
這也是基於每個子,在不同的時機、周遭不同的配置狀況下,
會發展出各式各樣的變化,以及大不相同的威力。
圍棋術語有稱「金角、銀邊、炒肚皮」,也是一種量化的概念;
顯然越接近中央,棋士要估算一手棋的大小也相對較難。
儘管外勢和模樣亦有列入考量,進三三定石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但不可否認,人類對於外勢的估價還是相對較低的。
回到原題。為此,在官子之前的序盤至中盤這一階段;
棋手們幾乎是靠著其累積的「經驗法則」在決定落子的點。
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近似於「空壓戰法」的概念。
空間量和壓力
在廣大遼闊、彷彿無邊的19路棋盤裡;
整個盤面就像是一塊大餅,又像是一團大迷霧。
所謂的空間量,就像是我們想咬下的餅中最大的部份,
施加壓力則是在己方子較多的有利空間中展開戰鬥。
「空」是思考下一步棋路的準則。
「壓」是動作,也是限制對手選擇,及讓自己獲得空間量的方法。
某種程度上,中點、交點和雙方的急所也是在說同樣的事。
鐵人三項
曾經有知名棋士說過:
「在圍棋的世界,每一手的大小,只要不斷研究下去,
終究可以用『目數』清楚的表示出來。」
但是,圍棋是比圍地多的遊戲,「地」也是最終勝負的標準。
不過地的多寡,在棋局尚未終了前,無法確定。
打個比方,例如馬拉松選手或游泳選手,
在比賽時所設想的一定是「如何才能最先跑到終點」;
那是因為這類比賽的距離長短是「有限」的。
要是比賽距離是「無限」的,或是像本來就沒準備跑完全程的選手,
就如同現在的圍棋一樣,沒有人會去考慮終點的問題;
而是考慮自己該如何弈出下一手。
回到先前所提到的那句話,
若是能夠用「目數」做為他下棋的基準,亦即可以考慮到終局;
表示對圍棋的看法是「有限」的。
人神之間
要是我們認為圍棋的變化是「有限」的,棋就會有客觀的存在,
從第一手棋開始,每一步棋都有所謂的「正解」;
而除了「正解」以外的棋,則一定是壞棋,我們只好順從這個基準。
但是如果站在「無限」的立場,我們就可以自己訂定基準,
或許可以這麼說,
「有限」就像是拼圖、填充式考卷,我們最終會走向同樣的道路;
而「無限」則像是畫畫、寫文章,是一個感覺的領域。
「有限是神,無限是人。」
井字棋
一盤棋的結尾,往往是由官子來告終。
雖然官子看似屬於「有限」的範圍,但只要還未算到最後一手棋,
那有關「無限」的想法就還是能夠派上用場。
其實圍棋所謂的「無限」觀點,不過是人的意識所產生的幻象;
因為人不是神,所以可能沒有辦法走到「無限」的領域。
但要是圍棋的價值全在尋找「最好」的著點,它的解答是自古不變,
一開始就已經被規定了,像魔王拉普拉斯和宿命論的觀點一樣;
沒有變化、沒有發展、也沒有新生。
這也是為何五番棋會有一個這樣矛盾的所在。
所有的棋手,都在追求神乎其技的境界,
但是當這一刻或許提早來臨,我們卻又如此的抗拒。
因為,倘若圍棋走到了這個領域,就如同井字棋遊戲一般,
無論我們怎麼去下,都有一個所謂的「最佳解」;
棋局的結果也都一樣,那將會是一片荒涼無機的沙漠..
是終點也是起點
然而,表現在棋盤上的一點主觀的執著、一點意識的波動。
說不定可以孕育出一片綠洲,讓圍棋進入新的紀元。
關於這一切,王銘琬老師曾說過:
『只要站在人的觀點,圍棋就有永續發展的餘地。
人為主觀的介入,讓原本有限的圍棋,引進輪迴無限的生命,
撫拭被電腦算盡變化後壽終正寢的陰影....』
不過,即便圍棋領域的「無限」,或許終究是人類的幻象;
但也不能說幻象就是無意義的東西。
『經過了這五番棋,人們將重新思考圍棋的意義。』
儘管結局可能不甚理想,但我們不會停下腳步。
想必是因為一開始走上這條路,就是基於更為重要的理念吧。
人,為什麼下圍棋?
『你知道嗎..阪卷。圍棋需要兩個實力相當的天才,兩個!』
『必須兩個天才湊在一起,才能夠到達神乎其技 ────── 』
『如果說虎次郎是為了我而存在,那現在的我就是為了阿光而存在....』
『既然如此,或許阿光....也是為了某人而存在的吧....?』
『然後那個某人....又為了某人而存在....』
『在這追求神乎其技的漫長道路上....週而復始....』
『進藤,對局之前,你好像正要說當初開始下棋的原因,對不對?』
『為什麼開始下棋?這個問題的答案,清楚地存在於我的心中!』
『將遙遠的過去與遙遠的未來連接在一起?現在活著的人,
任誰都正在這麼做吧!』
『不僅與棋士、圍棋無關,也與國別、一切因素都無關!
人為什麼下圍棋,與為什麼活在世上,原因可能都一樣吧!』
『為了連接遙遠的過去,與遙遠的未來,為了這個原因,我才會在這裡。
我們大家,每個人都一樣。』
阿光因為佐為才開始下棋,高永夏覺得棋士本來就是繼承自其他圍棋先人們;
而楊海則認為,不止是圍棋領域,而根本是所有活著的人都正在做的事。
幻象,並不單純是一個虛無縹緲的東西,正如同人所創造出來的事物一樣。
人為什麼下圍棋,或許不止是一個與他人透過圍棋來對談、交流;
也不止是站在前人肩膀上面,並將自己所下的棋局流傳給後世的一個過程,
或許,是基於一些更簡單的原因吧......
『老師,我開始下棋了。』
『我不玩賭馬了,因為圍棋更有趣啊!』 -倉田 厚
作者:
BRANFORD (請保佑我的父親)
2016-04-19 15:12:00通日文的話 搭配服用王老師著作--http://goo.gl/zPB0CT效果更佳
作者:
PsMonkey (痞子軍團團長)
2016-04-20 11:59:00先讓我吃完這道北京烤鴨 [喂]
作者:
rekku (Void)
2016-04-21 13:45:00大推 北京烤鴨(誤) 這篇文章!!!超喜歡有限與無限的觀點,觀察者角度導致可知變化的限度。正因為不完美,所以才有著無限的可能性。如果已臻完美,就一切已成定局,沒有「可能、感覺、機率」這些東西的存在。圍棋數理最佳解出現的那一天,也就是圍棋變化之死。死亡並非負面的詞彙,而是到達了另一種境界。在宇宙中,不管是「個別(不完美)」還是「一切(完美)」,在意義上,皆是處於有意義與無意義之間。 (觀察者之觀點)這樣子的哲學想法,可以影響一個人的基本思維。使人明白知道,不管是生命也好、下棋也好,每項事物既是有意義的,也是無意義的。 一切都是由觀察者來判定或感覺。真理也就是個體與一切萬物的關係。一為全,全為一。 一不為全,全不為一。 ~一心一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