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脈絡理得不錯,不過其實我覺得可以多給你一點建議。經典的科普文有幾個雖非絕對但至少經常具備的要素:1. 從非常輕鬆、聊天式的故事導入並可能在中間進行各段落的引導2. 接續上一點,有一些問答從一般人的角度出發,針對容易產生於一般大眾心中的問題進行處理3. 對於每個專有名詞或某些專門機制,不是直接解釋其實際做法及功能,而是以一些一般人都知道的事物先進行比喻,然後才將比喻中的各要素進行補充對應到原始機制上關於3的部分,像你文中就用到了一個還不錯的走出蜘蛛網比喻,但是對我而言整體並沒有極好的理由是你把比喻跟原始機制及術語混在一起一次寫,會導致這個比喻其實起的效用被削弱。單就那一段,我建議可能是走以下的脈絡:1. 先完整從頭到尾寫出一個「走出蜘蛛網」的比喻2. 開始對應「走出蜘蛛網」劇本中與原始問題與機制的對應,比如必須明確寫出蜘蛛網的粗細是哪個機制算出來的?走出蜘蛛網的起點是什麼,目標又是什麼?每走一步都要重新織蜘蛛網嗎?還是可以描述成「在一面很大的網上走,可是蜘蛛是大近視,對於越遠網線的粗細看得越不清楚,要等走近一點才重新看一次把粗細判斷得更清楚一點」之類的?而對於其他段落,這篇就相對比較欠缺一開始三點所說的引導故事、新手問答及比喻對應等要素,所以即便脈絡清楚、即便你盡可能省去艱澀的專有名詞及技術內涵,但是整體仍然會相對讓人比較覺得是「用詞比較不深的技術概要文章」而非「科普」。當然現在去搜尋科普文章,也是有很多就用這樣的寫法,所以這也不是寫法有什麼對錯,只是我個人覺得在科普的易讀性、引導性跟趣味性來說,那三點應該是蠻有幫助的要素例如下面科普寫作網路平台的第二屆人與自然科普寫作桂冠獎首獎:
http://bit.ly/2w9crjD第四屆人與自然科普寫作桂冠獎三獎:
http://bit.ly/2wa2pP2第五屆人與自然科普寫作桂冠獎三獎:
http://bit.ly/2w7433U可以看到他們對於故事性、問答及比喻都有不同比重的採用,但不管如何,這三個要素都能讓閱讀者腦中的景象鮮明起來,且容易跟隨到寫作者的脈絡。像是如果科技業應該很可能聽說過的The Joel on Software系列文章(集結出書時譯為約耳趣談軟體)也都帶有這些要素:
http://bit.ly/2w6ovBZ雖然Joel的針對面向是已經相對熟知程設或科技業的人,所以不那麼科普,但他還是很擅長加入這些要素讓文章變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