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與位的關係...

作者: GOFOR (......)   2003-05-08 18:51:37
「德」與「位」是兩種不同的概念,在兩概念的發展中,自有一定的脈絡可循,其中或相關涉,本文的目的即在述說「德」、「位」兩種概念間的牽連。要說明「位」的概念之前,我們得先就「德」的概念作出討論。
  
  人在認知的過程中,不停地將自己與外界異化,也將別人與自我異化,進而成為群體之別,「德」或許是上古人類內心觀照外在以分別人我區分的一種衡量標準,「德」在《說文》中解為「升」,有時也同「得」字,上古文獻中,兩者通假普遍。「德」據杜正勝先生的看法,是戰國晚期一種與精神與魂魄相近的概念,不是後世所謂令人尊敬之高尚行為的德 。
我們或許可以把最早的「德」字解作「得」,意謂內有所得,也就是說,德為體內之存在,非外表之善行,因此,上古德字前常與形容詞連用,而德並非先天便是好的,可以經由後天改變,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上古常有「明德」,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尚書》<堯典>中也見「克明俊德,以親九族。」,就是很好的例證。《國語》<晉語>中很有名的一段話:「異姓則異德,異德則異類。……同姓則同德,同德則同心。」在初始「德」的概念發展的時候,並沒有一個群體共同擁有一種「德」的說法,演變至中期,「德」也作為一種劃分群體認知的工具。這或
許是德字於後代漸漸演變成擁有某種道德意義的開端,在德字道德意義形成之前,毋寧將它作較中立的解釋。從道家的脈絡來看,是偏向於把「德」與精神、魂魄、氣等概念放在一起的,如《莊子》<天地篇>:「物得以生,謂之德。」鄒衍有五德終始說,將之與德字在戰國中期的發展脈絡並行來講,我以為是談的通的!及至其後,漢代賈誼《新書》<六術>中說:「諸生者,皆生于德之所生。物之所以生謂之德。」可知「德」的概念前後是有傳承地。
「位」的概念則是與儒家「正名」的想法不可分,儒家以禮治國,名份是很講究的,也就是社會階級的維持,《論語》<子路>篇中孔子說:「必也正名乎!」,在當時孔子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說法
,又說君子素其位而行,這裡的「位」,其實就是《禮記》<哀公問>中的「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的位。「位」在儒家來說是一種外在的表現,而非「德」般內在的特質。但兩者是相因應的,一是外在社會架構下的產物,一是上天給于的。《論語》<述而>篇中孔子就說:「天生德于予」,孔子是承認德為天賦的,這當然是儒家天命論很重要的一環,但在上古儒家的論辯中,我們卻常常見到儒家們想將位與德兩種概念混合為一,這應該是戰國中期以後「德」涵義被儒家吸收後所發揚的,戰國後期儒家有所謂五端的說法,事實上是利用了道家的說法,甚而
我們可以說德在戰國是一個普遍的概念,但漸漸為儒家所運用,最終變成與社會運作的秩序合在一起講,漢代鄭玄注周禮便說:「德行內外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德已經演變成內外兼顧的意義,而非原始的僅於內在一種人格特質,這也可以說是儒家內聖外王之說的一個源頭活水。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