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錄自 C_Chat 看板 #1RHUXtxK ]
作者: vikk33 (陳V) 看板: C_Chat
標題: [情報] 轉錄 1983年,好萊塢拍《鋼彈》
時間: Wed Jul 11 19:22:24 2018
https://sosreader.com/n/user/@shin_nawakiri/article/5b44cd1efd8978000107c01b
前幾天驚傳(!)Sunrise 與 Legend 有意拍攝真人版《機動戰士鋼彈》電影,而且從種
種跡象看來,這消息似乎有點「不妙」。結果順手查到這個故事:1983年,好萊塢也曾有
拍攝鋼彈真人電影的計畫,只是很快地胎死腹中。
(原始資料:
https://www.animenewsnetwork.com/feature/2018-02-09/when-gundam-came-to-hollywood/.127606
)
這並不是 2000 年 Sunrise 與加拿大合作、IMDB 評價勉強達到 4 分的電視電影《
G-Saviour》。好萊塢籌劃拍攝日本動畫並不意外,只是不見得能被執行到底:凡是有名
的日本動畫,可能都有個塵封某處、未被執行的好萊塢劇本。
而《鋼彈》是如此受粉絲喜愛的系列,關於鋼彈的種種軼事都為粉絲所熟知,好像也難有
什麼意外新發現了。但關於這部電影,知道的人倒是意外地不多。若不是參與設計的
Syd Mead 在一場訪談中提到,引起鋼彈愛好者 Tom Winnicki 鍥而不捨地追出細節、訪
問了相關人士,這段故事可能就被大家遺忘了。 以下的資料都來自 Tom Winnicki 的文
章。
1980 年,時年 35 歲的山科誠繼承父業接掌 Bandai。那年 Bandai 推出日幣三百元、大
受歡迎的鋼彈模型,是時至今日大家仍津津樂道的傳奇。野心勃勃的山科誠乘勝追擊,打
算進軍好萊塢。1983 年,Bandai 與 Lion's Gate Films (和現在的 Lionsgate Film
不是同一家公司)洽談起拍攝《鋼彈》真人電影的可能性。
Lion's Gate Films 請 Chip Proser 擔任編劇,Proser 則以也要擔任該片導演為條件應
允。Proser 是何許人也?IMDB 上他最知名的作品可能是擔任《驚異大奇航》(
Innerspace) ——一部描寫將人縮小注射入人體的科幻片——的製作與編劇。
事實上,他也改寫過《捍衛戰士》(Top Gun)的劇本,只是沒被列入工作人員名單。綜
合看來,他的編劇取向是熱血、善惡分明、直線風格的,和反戰、描寫交戰兩方人性糾葛
的《鋼彈》似乎極不相容。待會兒我們會看到:事情確實如此。
Proser 找了 Syd Mead 當美術設計。Mead 擔任過《銀翼殺手》、《異形2》、《電子世
界爭霸戰 Tron》等電影的設計工作,多年後,因緣際會,Mead 也與大河原邦男等人合作
《∀鋼彈》動畫的機械設定。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Mead 與《鋼彈》的緣分,其實是從
這個胎死腹中的「第一部真人鋼彈電影」開始的。
Mead 為了 1983 年的鋼彈電影企劃,繪製了不少草圖與分鏡腳本,包括鋼彈初次遭遇薩
克、和與 Dom 交戰的場景等等。
特效方面,劇組想採用全電腦動畫製作——當時的科幻片,大都使用模型拍攝,使用CGI
電腦動畫是個新點子。他們屬意的是製作電影《The Last Starfighter》的團隊。這部電
影台灣似乎沒上映,但在 YouTube 上可以看到一些片段,讓今日的我們能回顧一下當時
的 CGI 技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mPGuMGs8cg
從現在的觀眾眼中看來,應該會感覺假假的。況且,戰機的外型與變化都相對較單純,要
繪製鋼彈這樣有手有腳的「戰鬥機器人」,如果姿勢動作不自然,都會是大大的扣分。這
對當時的 CGI 團隊而言,應該是一大挑戰吧。但回顧影史,這之後的幾年中的確是 CGI
技術突飛猛進的階段,如果這部電影真的做下去了,說不定也可等到技術突破之日。
劇本中,人名、MS 等專有名詞也被改成西方觀眾較會發音的拼法,如薩克寫成 Zak、夏
亞寫成 Sha、阿姆羅的爸爸是 Tim Rey 等等,粉絲對此應不會太抱怨。比較奇怪的是阿
姆羅(Amuro)變成了「Amaru」 「阿丸」?但 Proser 後來說,這可能是他弄錯的
結果。
鋼彈粉絲會最受不了的,應該是劇情上的改動。電影開頭仍是 Zak 入侵太空站「
O'Neill 7」(相當於動畫中的 Side 7),阿姆羅的父親死亡、阿姆羅意外地駕駛起鋼彈
、後來登上 White Base這都還是粉絲們熟悉的情節。但此後,這部電影就演變成《
星際大戰》與《七武士》的怪異混合體了。
阿姆羅的爸爸 Tim Ray 不僅發明了鋼彈,也是知名領袖、傳奇科學家、軍事家,還
創造了變成反派幕後大魔王的 AI 程式 Ziong。
夏亞是主角的 13 歲弟弟,嫉妒著阿姆羅哥哥的才能!
White Base 的船長死了之後,並沒有布萊特這個角色來頂艦長的位子。
鋼彈的全高不是 18 公尺,而是 100 公尺高!是「環太平洋」等級的巨無霸機器人
。
沒有地球聯邦與吉翁公國、甚至沒有地球,而是太空船用星際大戰級的曲速科技在外
太空之間飛行的世界。White Base 仍是一艘載滿難民的船,被「Ziong 企業帝國(
Corporate Empire)」及其傭兵團 Legion 追殺。沒有薩比家族,而 Ziong 帝國的頭頭
就是前述阿姆羅爸爸所發明的 AI 程式。沒有 Minovsky 粒子,也沒有 New Type。
White Base 從 O'Neill 7 逃出後不久,夏亞就在媽媽(也是阿姆羅的媽媽)安排下
被帝國徵召,然後——被洗腦了。Legion 追殺 White Base 到小行星區。激烈交戰後,
阿姆羅與 Sara(混合了雪拉與芙勞.波的角色)被彈射到附近的一個行星。
然後故事開始往《七武士》路線發展——更精確地說,電影有意識地模仿《七武士》
的好萊塢版本《豪勇七蛟龍》。阿姆羅等人在該行星上招兵買馬,募集到了幾個各有專長
的夥伴,一人駕駛一台 MS,分別是鋼加農(Guncannon)、鋼坦克(Guntank)、鋼戰士
(Gunfighter)與鋼擲彈手(Gungrenadier)——後兩者是為電影設計的新 MS。
對鋼坦克駕駛員的描寫是:他應「像 Steve McQueen」(《豪勇七蛟龍》演員之一)
;Gunfighter 駕駛員則是決鬥高手,有一個片段特意模仿《豪勇七蛟龍》中 James
Coburn 用小刀與槍手決鬥的場面——當然改用 MS 來演。投手榴彈的 Gungrenadier 駕
駛員則是棒球好手。Proser 會加入這一段,是因為他到日本時看了讀賣巨人隊的比賽,
非常開心。加上開飛機的 Sara 與操作砲台的 Zoe(類似拉拉的角色),一共七個人。
鋼彈的駕駛方式不是操作儀表板或控制器,而是由鋼彈感測駕駛員的動作並模仿,同
時也回饋外界壓力給駕駛員——類似後來《G Gundam》的體感操作。前述的決鬥場面也是
這樣演的。但,Prose 不知哪來的靈感,設計了一段阿姆羅被 Sara 所救,兩人都進入鋼
彈駕駛艙,然後阿姆羅與鋼彈連結,被迫與 Sara 臉紅心跳地抱抱的情節。
總之,角色湊齊後,一行人主動奇襲 Ziong 的基地。最後只有阿姆羅能突破防衛到
達最裏層。這時阿姆羅(與觀眾)才發現 Ziong 其實不是一個人,而只是 AI 程式。就
當他們正進行激烈的哲學辯論(?!)時,夏亞出現了,開槍打壞了 Ziong,並與阿姆羅
對決。
兩人邊打邊追逐,一邊跌入一層層、越來越奇幻的場景中。直到最後,經典的「最後
一擊」場面出現了。只是夏亞駕駛的是紅色薩克,而不是鋼彈迷熟知腳只是裝飾品,上面
的大人物是不會理解的吉翁克。
兩人對決的結果沒有直接讓觀眾看到。但總之,兩人交戰後回到了家,見了母親。母
親透露:是她派夏亞去臥底,顛覆 Ziong 帝國的!總之,大獲全勝之後,所有人在
O'Neill 7 上重聚,巨大的 Gundam 最後被做成了一個大紀念雕像。
以上就是 1983 年版《鋼彈》電影劇本初稿的梗概。很難說 Bandai 方面看到這部劇本之
後會有什麼反應,但總之該計畫很快就被喊停了。Mead 說,他被告知「Bandai 當時仍有
些使用權的麻煩搞不定」;而 Proser 記憶中,計畫卡在日本先驅映画(日本ヘラルド映
画)不同意。
三十多年後的現在,Bandai 與 Sunrise 已經穩定地掌握鋼彈的版權,更能一意孤行地推
動他們的計畫了。現在的我們,應該大都會慶幸 1983 年那部鋼彈電影沒能拍成吧。不知
這次的發展又會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