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買獎、談獎 金曲還是最佳桂冠
【聯合報╱本報記者 袁世珮】
儘管台灣唱片業持續走頹、創作的軟實力開始受到對岸挑戰,但已經邁入第25屆的金曲獎
,仍是華人音樂圈裡最被認同的一頂桂冠。
金曲獎25年來,產生19位國語歌王(不含國台語未分家的第2屆得主洪榮宏)、18位國語
歌后,得獎者的背景涵蓋星馬中港台、影響力更是跨世代幅射整個華語圈。「金曲得主」
是純淨的招牌,不含「喬」、「買」的雜質,這是華語唱片圈眾多頒獎典禮中的僅見。
從民國79年首屆開始,金曲獎海納百川,南韓人可以拿國語歌王(李玖哲)、大陸人可以
封台語歌后(李婭莎),而技術項目也能獲得肯定。
「公信力」是金曲獎迄今保有地位的基石之一。首先,金曲獎不是媒體主辦,沒有廣告投
入多寡的角力,評審團背後有個無法左右評審、但很怕結果被罵的官方,也產生監督力量
。再來,金曲獎只看客觀的資格認定,甚至也不管市場,當台東的小警察陳建年打敗歌神
張學友時,外界只有「驚奇」評審的決定,不會質疑評審「拿了什麼」。
金曲獎當然可被簡化為「該年度的某一群評審對音樂的選擇」,但既然大多數音樂人與消
費者仍然在意這個獎,金曲獎就要自我進化。
首要課題避免小圈圈遊戲。不能無限放大那「某一群評審」的權力,大規模換血可以「輪
替」評審個人偏見。
其次,固然是音樂專業至上,但不能過度學院派,看不到真正的流行。幸而,從周杰倫終
於打破評審對「含魯蛋」的偏見而封王,已可證明學術高牆在鬆動。只是,蔡依林終於說
服金曲獎,其他的唱跳歌手呢?年年銷售王羅志祥難道連技術獎項都沾不上邊?
音樂與藝術是主觀的,但在「不能買獎、談獎」的前提下,吸引更多人願意把他們的作品
放到這場域來接受評比,最後認同、看重結果,這是金曲獎應該要努力維持的目標。
但這一切仍需台灣本土的音樂實力持續厚實,也請現在的歌手們珍惜這機會,在金曲獎仍
是盛大的矚目焦點時踴躍出席,不要以回家、休假、工作、沒有個人秀等理由,錯過金曲
獎的美好時代。
金曲25-回顧十大亮點
http://www.udn.com/2014/5/21/NEWS/MEDIA/8689298-3431063.jpg
重要獎項入圍名單
http://www.udn.com/2014/5/21/NEWS/MEDIA/8689557-3430922.jpg
http://www.udn.com/2014/5/21/NEWS/MEDIA/8689557-3431051.jpg
【2014/05/21 聯合報】
http://www.udn.com/2014/5/21/NEWS/ENTERTAINMENT/ENTS3/868929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