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楊起鳳】
49屆金鐘獎完美落幕,雖然整體收視率較去年成長,但我卻從中發現,金鐘獎人才外流的
窘境,首先是今年戲劇類送件數從去年42件減少為29件,再來則是幾個大獎幾乎全集中在
幾部戲中,就連幾位「好久不見」頒獎人不是早投效對岸演藝圈,就是久無新電視作品在
台灣電視圈出現,令人感慨萬千。
金鐘獎今年為了讓星光好看,請到許多大牌撐場,諸如仔仔周渝民、陳柏霖、陳喬恩、李
立群等人,畫面美、話題多,是創造不少媒體版面,但仔細想一想,這些人有多久沒在台
灣拍戲?他們過去可都是台灣電視圈扎扎實實培訓出來的人才!
去年,仔仔憑「回家」拿下金鐘影帝,在慶功宴上他就表明,未來不會再拍電視劇,「回
家」恐是他暫別電視圈的作品。他表明,這幾年找他的劇本沒有太多進步的空間,讓一心
想突破的他,不願接拍電視劇。
另一位影帝陳柏霖,三年前和林依晨因「我可能不會愛你」拿下影帝后寶座後,也整整三
年沒拍台灣電視劇。其實回顧過去幾屆金鐘影帝,真正「回家」的不多,包括2011年以「
愛∞無限」得影帝的潘瑋柏、2009年以「痞子英雄」拿下影帝的趙又廷、2004年「日正當
中」的張晨光、2001年「笨小孩」的邱心志,2000年「濁水溪的契約」的戴立忍等,金鐘
獎肯定了他們,但這些影帝似乎也遺忘了金鐘曾帶給他們的榮耀,得獎後並沒反哺台灣戲
劇圈。
今年受邀返台頒獎的陳喬恩,從穿著打扮到講話口音,已整個大陸化,一句「晚上好」被
網友批的體無完膚,她的演藝事業在台灣孕育,演出「命中註定我愛你」之後爆紅,受到
對岸邀約不斷,成為大陸一線的她,除了主演的大陸劇被台灣電視台買下播出,台灣製作
單位其實已請不起如她般高價的台灣演員再回來效力了,這是台灣電視圈的幸,還是不幸
?
李立群在今年金鐘獎頒獎典禮上,擔任最佳編劇獎頒獎人,他也是過去金鐘獎影帝,在2
秒內念出218字的相聲,還能臉不紅氣不喘,講得頭頭是道,博得觀眾熱烈歡呼,堪稱本
屆金鐘的亮點之一,但台灣似乎也早沒他適合演出的角色,金鐘獎雖年年自栩辦得轟轟烈
烈,但江河日下的電視產業,優秀人才出走,怎能不讓電視圈人憂心?惶恐?
再說到電視作品大幅銳減,國內產業受到製作費壓縮、人才外移,很多戲不只找不到大牌
演員願意演出,連好劇本都少得可憐,今年光是一部短片「自由人」成為金鐘獎最大贏家
,就能看出,台灣戲劇節目被錢壓得連創意都失去,不少編劇曾大吐苦水,不是他們提不
出好的題裁,而是這樣的想法到了電視台老闆手上,立刻被打回票,電視台要的是安全牌
,要的就是高富帥老梗,因為這代表有「收視率」。
去年,文化部花費上億元當旗艦劇補助,但真正被金鐘肯定的劇不多,連入圍最多的「雨
後驕陽」,最後仍只拿下個人獎,文化部當初一心想推廣台灣好戲的美意到底何在?如今
一年的驗收過後又剩下多少?
除了製作費,我覺得,該改變的還是台灣長期被所謂「收視率」牽著鼻子走的遊戲規則,
目前除了公視能擺脫收視率的牽絆,製作出特殊又有創意的題裁外,其他商業台不得不迎
合市場口味,但這樣的下場是,必定在金鐘獎上缺席,惡性循環下,未來恐怕參與金鐘的
意願越來越低。
金鐘獎比起金曲、金馬,已經是最本土化的獎項,歷年來從未有外劇一起競爭,但如果鼓
勵過後,仍留不住人才,沒有人繼續傳承或發揚台灣戲劇之美,亦失去頒獎的目的。
本屆金鐘獎特刊上,文化部長龍應台寫下「我們以熱血和榮光做為第49屆金鐘獎主題,為
電視人加油、喝采」,但看看目前電視戲劇圈的現象,我認為金鐘獎不該只標榜熱血和榮
光,得獎後,能不能繼續在這片土地上開花結果、傳承珍貴創意和優質文化,才是金鐘獎
和每個電視人,該省思的問題。
http://udn.com/NEWS/ENTERTAINMENT/ENTS3/903125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