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51/打開胸襟 為電影注入正能量
【聯合報╱記者項貽斐/專訪】
從金馬獎的影迷觀眾、評審到運籌帷幄執掌影展與頒獎典禮,聞天祥擔任金馬執行委員會
執行長5年來,看過台灣電影拿大獎的風光、也因台灣電影未得大獎挨批,但「金馬影齡
」超過30年的他,始終相信開放、公平與專業是金馬不變的原則。唯有打開胸襟,金馬獎
的舞台才能給台灣電影更多正面的激勵。
歷經激烈討論 最難預測
聞天祥對金馬獎最早的記憶可追溯到8、9歲,當年的他喜歡林鳳嬌,但以「汪洋中的一條
船」入圍影后的林鳳嬌卻敗給「蒂蒂日記」的恬妞,讓聞天祥格外在意。但直到後來才知
道,金馬獎可能是最難預測的電影獎,因為金馬獎的小評審團制和奧斯卡由數千名會員選
出的大評審團制截然不同,後者可依賴風向球猜測得主,前者卻要經過激烈與詳盡討論,
才產生深思熟慮的名單,而名單背後也有評審團鼓勵的方向和邏輯。
2005年聞天祥擔任金馬獎評審,當年報名件數只有48部,所有報名影片評審都得看。隨兩
岸三地拍片量增加,報名件數激增,評審方式也有調整。去年賣座片「大尾鱸鰻」未通過
初審,引起關注,但聞天祥認為,去年報名片達265部、今年更有364部,目前初審、複審
與決審三階段的方式,更為有效。
就電影論電影 提供平台
近年大陸片報名金馬情況熱烈,但聞天祥強調,金馬獎的特殊功能並非反映大陸市場的活
絡,因入圍片都不是最賣座的大陸電影,相反的金馬獎正是提供其他電影獎所沒有的平台
,「只有金馬,就電影論電影、沒有意識形態包袱。」脫穎而出的獨立製作得獎影片才更
能帶來驚喜。
聞天祥認為,今年台灣電影市場整體而言十分辛苦,「KANO」與「軍中樂園」是市場的標
的,努力將故事說得主流又好看,可惜均尚未回本,大家也持續探索新的路徑。相反地,
大陸市場像暴發戶,但讓人驚訝的除了票房不斷攀高,還迸出像是「一個勺子」、「殯棺
」等獨立、有個性的製片作品。
接納他區作品 良性刺激
有人私心偏愛獎留台灣,聞天祥卻說,發掘優秀電影才是金馬獎的最大貢獻,還笑說,「
總不能我家小孩考試,把所有可能考贏的小孩擋在外面。」金馬獎既放眼全球華人電影就
要有此胸襟,即使他會因關心台灣電影而緊張,但相信其他地區作品的加入是良性刺激。
近兩年台灣電影沒在金馬拿大獎,正反映台灣電影在邁向多元與商業的同時,也可能消失
某些可貴的特質,金馬獎正是一種提醒,透過電影獎上各方的撞擊,進而超越。
【2014/11/20 聯合報】
http://www.udn.com/2014/11/20/NEWS/ENTERTAINMENT/ENTS1/907754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