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udn.com/news/story/7341/3978471 塗翔文(影評人)
歷經去年最佳紀錄片得主傅榆在台上的致詞,中國政府下令不准影片與影人參加金馬獎的
傳言,一年以來老早就在兩岸三地之間甚囂塵上,直到近日,才真正落實成為一個公開的
政策。事實上就客觀形式來看,中國與美國的關係、香港局勢的一觸即發,加上台灣明年
初的總統大選,無論去年有沒有傅榆的那番話,恐怕結果還是殊途同歸的。
金馬獎行之有年,從最早政治性濃厚、意識型態掛帥的台灣電影獎,到九○年代後開放兩
岸三地的競逐,再到近幾年被喻為「華語電影界奧斯卡」的公認地位,它早就成為大家心
照不宣、以美學論江湖的電影獎,足以反映每年全球各地華語電影作品影人的年度成績,
也有其崇高超然的國際地位。
事實上金馬獎對於華語電影的影響力,也早就擴及台灣之外。它的創投會與電影學院每年
培養許多優秀的影人與提案,並不限於台灣,來自緬甸的趙德胤、新加坡的陳哲藝都曾受
惠。陳沖演出澳洲片「意」、新加坡「爸媽不在家」都曾入圍並獲得多項大獎。金馬獎從
來就不是只靠中國電影「撐場」,而是誰優秀誰就風光上台,甚至很多新銳反而藉由金馬
光環更加發光發熱,獲得更多機會,之於畢贛、張大磊、忻鈺坤;同樣也之於何蔚庭、張
榮吉、程偉豪等人。
說穿了,如果一定要找原因,或許一切都該歸咎於自由的本質。在台灣,電影創作自由、
言論表達自由,都像張口吸氣一樣理所當然,因此沒人有資格控制誰該上台說什麼或不說
什麼,就像傅榆說了那些話,我們不見得人人同意,但沒人會認為她有錯;同樣地,影帝
涂們強調「中國台灣」,我們也許不太愛聽,但亦不會有人從此不歡迎他來。當自由的本
質成為一種潛在威脅,其實真正心生恐懼的是誰?當然是害怕與拒絕自由的人。
木已成舟,我們雖不至於覺得歡欣鼓舞,好像非得把金馬獎回到只設限於台灣電影的舊年
代,但也絕不會因此就垂頭喪氣,輕易放棄金馬獎本身最美好的價值。一聲令下,讓中國
電影、影人失去這樣一個平台競逐表現的機會,究竟是誰的損失?我們頂多覺得些許可惜
,但最終,其他非中國以外、來自世界各地眾多華語片裡,屆時還是會有閃亮優秀的得主
被票選出來,獲得喝采。對台灣人而言,獎項說穿了不過是一個交流、鼓勵的形式罷了,
哪來那麼多複雜的陰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