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曲獎逐年「金音」化?專訪金曲歌王談當代獎項間的矛盾
【民視/社群中心 李其樺/報導】
目前台灣最大的兩個音樂盛事分別是金音獎及金曲獎,但較為商業取向的金曲獎不同的是
,金音獎的主要面向是獨立音樂圈,也因此金音獎是以音樂類型為區分如:民謠、爵士、
嘻哈等等,不同類型的音樂,期望可以藉此鼓勵多元的音樂類型積極創作。
但近年來有需多人質疑金曲獎跟金音獎的得獎人都頗為相似,那這樣台灣還有需要同時保
有這兩種獎項嗎?為此《民視新聞網》特別邀請曾入圍過金音獎、在金曲獎更榮獲最佳方
言男演唱人的朱頭皮,來聊聊未來該如何定位兩者的獎項。
金曲獎逐年金音化?朱頭皮怎麼看
提到金曲獎跟金音獎有什麼不同時,朱頭皮激動的表示,「剛開始三、四屆會發現金曲跟
金音很不一樣,但到現在這幾屆,大家都覺得兩個獎項愈來愈像,都那些人入圍、得獎,
連評審都是同一批人!」
朱頭皮深切的希望,台灣一年可以有兩個音樂盛會,一個鼓勵比較商業性的音樂,可以藉
此活絡音樂市場;另一個則偏向獨立音樂,表示「不要忘記,有很多可能沒這麼多資金,
但是有很好的音樂在這。」
為何得獎者類似?調整制度可以改變現況嗎?
由於金曲跟金音都是採報名制,使得大部分音樂人都會同時報名兩個獎項,這也就導致了
兩邊得獎者雷同。談到該如何改善這個問題,朱頭皮老師建議可以直接從根本著手,建議
金曲獎持續使用報名制度,金音獎則可以組一個初選評審團採「提名制」,由評審團討論
這一年中有什麼好的音樂作品,再來公布這個入選名單,而不是由音樂人自己報名。
朱頭皮:「如此一來應該就可以避免兩邊獎項都是同一批人,也許會有些許重複,像是『
草東沒有派對』真的也很紅、也很獨立;但不會像現在80%都是重複的,如果都是一樣的
那看兩個獎項要做什麼啦!」
===================
轉貼新聞請檢附30字心得:
推薦看完整專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PPjblIa1d8
如果改非報名制感覺就很吃評審平常的聽歌廣度,
報名制還是可以有比較小製作比較地下的音樂人被發掘。
不過確實小公司小成本的製作物品質先天就會比較吃虧。
且因為現況獨立跟商業音樂的界線越來越模糊,
所以到底金曲獎跟金音獎要走向更極化更商業更獨立的市場區隔,
還是走讓商業可以獨立獨立可以商業的路線,哪種路線更好好像也很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