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恕刪...很遺憾發生這樣的事情。
看到一系列的討論串,從關於同志議題、學校制度到靈異故事,
有震驚、有生氣、有失落
似乎每篇文章都是在試圖回答:為什麼他要這麼做?
也許這件事情跟我們沒有太大的直接關聯,
但其實在看這些文章時隱隱約約都會影響我們...
「自殺的人任性地把身旁的人跟自己綁在一起,
然後開車衝撞一面名為死亡的高牆,
撞上的瞬間他穿過去了,但被綁在一起的那些人卻沒有,
大家都只能被迫碎了一地倒在在牆的這一側,
靜靜地思考,為什麼,到底為什麼他會這麼做?」
============首先是關於新聞報導自殺可能會帶來的影響與傷害====================
自殺新聞停看聽-自殺是多重原因造成的 (擷錄自自殺防治網通訊第五卷.第一期)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暨全國自殺防治中心 陳彥伶
http://tspc.tw/tspc/portal/know/know_content.jsp?type=article&sno=105
根據多項研究的發現,事件經新聞報導披露後,媒體的報導取向與方式對讀者有一定
程度的影響,以「自殺事件」的報導來說,媒體詳細報導自殺的方法、以戲劇手法報導、
或刊登當事人的相片、用明顯標題予以突顯等,都將影響民眾對「自殺」事件及議題的認
知,甚至有刺激自殺想法的可能。
有鑑於此,許多國家都訂定了自殺新聞的報導原則建議,世界衛生組織(WHO)更從
2000年起制定自殺防治策略,其中一項工作重點便是減少自殺事件的報導,另外還包括報
導自殺新聞【「六要」與「六不」原則】,期待透過媒體的參與,將自殺防治相關概念傳
遞給民眾。
==============================================================================
「六不」:
.不要刊登出照片或自殺遺書。
.不要報導自殺方式的細節。
.不要簡化自殺的原因。
.不要將自殺光榮化或聳動化。
.不要使用宗教或文化的刻板印象來解讀。
.不要過度責備。
「六要」:
.當報導事件時,與醫療衛生專家密切討論。
.提到自殺時,用「自殺身亡」而不要用「自殺成功」這樣的字眼。
.只報導相關的資訊,且刊登在內頁而非頭版。
.凸顯不用自殺的其他解決方法。
.提供與自殺防治有關的求助專線與社區資源。
.報導危險指標以及可能的警訊徵兆。
==============================================================================
當然,自殺並非單一因素可造成,自殺的成因與當事人的狀況十分複雜,難以在短時
間內完全掌握,以當前媒體的工作型態與市場競爭情況,要盡力把採訪得到的資料深入分
析,再呈現給讀者,並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因此本中心除了提供媒體自律的原則,如建
議媒體減少自殺新聞的報導、做好查證工作、即時向自殺防治相關單位或精神醫療專業人
員諮詢以避免過度渲染,並且適時傳遞自殺防治之概念等,也期待透過提供民眾關於「自
殺」議題之正確概念,減少民眾受到自殺新聞的衝擊。
如前所述,自殺的成因非常複雜,並非單一因素可造成,我們常在自殺新聞報導中看
到這樣的標題:「繳不出房租夫妻燒炭亡」、「房貸壓力大 失業想不開」、「疑久病厭
世 獨居漢棉繩上吊」…等,如未深入了解,很容易就將自殺原因歸因為單一因素。事實
上,一個自殺行為背後,可能影響的因素包括有社會文化的影響、精神狀態、生理因素以
及社會壓力等,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才導致了自殺行為的產生。
因此,民眾在接觸自殺事件相關報導時,應理解自殺成因之複雜性,勿以訛傳訛,導
致對自殺議題之誤解,譬如失業與自殺,遭遇失業問題的人,並不一定會產生自殺的想法
,若將自殺新聞聚焦於此,對失業者可能產生污名化的衝擊。更進一步來說,民眾在關懷
遭遇相似問題的親友時,也應從多面向去思考如何幫助對方,自殺防治守門人1問2應3轉
介的核心意義即在於用心傾聽。
==============================================================================
一問:懂得辨認自殺高風險的指標
二應:對自殺高危險群做適當回應
三轉介:懂得尋求適當資源協助或做轉介
http://srv5.mlsh.mlc.edu.tw/~guidance/e-paper/31/president1.htm
=============================================================================
當然,人人都可以是自殺防治守門人,關懷親友的同時,也要記得關心自己的情緒健
康,切莫給自己太大的壓力,適時轉介相關資源,尋求專業資源的協助,都是關懷他人、
保護自己的小撇步。
那要怎麼再事情發生後關心自己的心理健康呢?
要先認識我們可能會出現的一般反應,並留意強度與長度,敏感於自己的狀態,
再一定時間內出現這些反應都是正常的,隨著時間與社會的支持,我們都會慢慢復原。
哀傷反應
1.情感方面 悲哀、憤怒、愧疚、自責、焦慮、孤獨感、疲倦、無助感、驚嚇、
苦苦思念、解脫感、輕鬆、麻木等感覺。
2.生理感覺 胃部空虛、胸部緊迫、喉嚨發緊、對聲音敏感、一種人格解組的感覺、
呼吸急促、有窒息感、肌肉軟弱無力、缺乏精力、口乾。
3.認知方面 不相信、困惑、沈迷於對逝者的思念、感到逝者仍然存在、幻覺。
4.行為方面 失眠、食慾障礙、心不在焉、社會退縮行為、夢見逝者、避免任何回憶
及逝者的事物、尋找與呼喚逝者、嘆息、坐立不安、過動、哭泣、舊地
重遊、隨身攜在遺物、珍藏遺物等。
哀傷反應階段:
否認: 拒絕接受將死的事實。
憤怒: 為命運獨獨挑上「我」的事實而痛苦不堪。
討價還價: 嘗試著使死亡延後,或藉著自我欺騙式的約束、否定、祈求以及承諾來試圖改
變已預測的死亡時間。
沮喪: 對不可避免的死亡感到絕望、斷念。
接受: 能以平和的心境面對。
遺憾的事情已經發生了,希望大家都能好好地繼續活下去,
關心自己也關心身旁的人,也許這次的事件會喚起某些重要的社會意識,
但在捍衛自己的觀點之餘千萬別忘了要好好地照顧自己。
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