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kuopohung ((風之過客)在場的缺席)》之銘言:
推 FHBlues:阿多難想像?真是都給你講就好了 05/31 04:02
→ FHBlues:好的都哲學壞的中文系,你講的都對我講的嚨屎尿 05/31 04:03
:標題是什麼? 內文是什麼? 你的戰點又是什麼? 會不會離題了?
:簡單講
:當代新儒家的核心是什麼? 中體西用
:但做法呢?
:把中國思想元素切割成不同的元素再丟入西方哲學框架,再說那是哲學
:之後處理傳統中國思想的方式也是比較粗糙的,
:拿的並不是西方哲學或其他人文社科較精緻的方法論,而是很基礎的作法
:這種做法第一步就錯了
:再來是再把看到西方哲學有什麼東西或產生什麼東西就試圖論證中國思想也可以產生那些
:然後做個東西比較哲學之類的
:這種做法,老實講一點不客氣的西方學術是一整套體系這是其一,
:其二是中國哲學並沒有辦法有效的處理西方哲學和文化面臨的問題
:只能靠西方哲學處理完了,再來做東西比較哲學
:這種方式和現代社會脫節也不意外
:最後是忽略西方學術是一個整體,中體西用只會變成拼貼,抓不到核心的胡亂拼湊而已
:這點上當代新儒家到沒那麼扯,但台灣社會各處都很明顯可以看到這狀況
:其他的喔?
:中文系也是在中體西用的脈絡下產生,而且沒有和西方學術或當代社會直接接觸
:會不會比當代新儒家更扯的狀況? 我認為會,但我這篇沒直接下結論
〈1〉直接拿鵝湖學派,也就是新儒家那些人去代表整個中文學界對於國學思想的學術研究
是以偏概全。中文系什麼沒有立場最多,你拿現在只在淡江跟中央還有的學派,
說台大師大政大也都一樣,未免莫名其妙。
以思想史來說,新儒家的定位是你可以不認同,但絕不可跳過它,僅僅如此。
現代也根本沒有箝制思想,一定要走新儒家的問題,何必中體西用?
中體西用是滿清末年的主張,到民國初年以至於新文化運動,
已經有胡適路線與共產黨持馬克思主義兩種全面西化的路線,
為什麼沒有立見成效?
因為這不是學術象牙塔發paper就能解決的問題,特別是哲學(不論中西
腐儒,被馴化的儒學已經浸淫到整體民俗之中。魯迅說「禮教吃人」,差不多可以表達
回到中體西用,這是是拿傳統價值觀去認知西方學術的主張。
但難道現實還真的繼續在中體西用?高中歷史課本教的西洋哲學史,啟蒙運動都不存在?
中國思想缺乏後設系統、形上形下混淆、混蛋董仲舒三者影響,當然不利自然哲學產生,
可是又沒人強迫說念國學就要完全排斥西方哲學,中體西用是不符合台灣現實的假議題
如果想了解西方科學的哲學內涵與意義,就去追本溯源的念啊有人管你?
連蔣開穴都沒有這麼偏激了(但他箝制思想的動機跟秦始皇差不多
中國思想無法企及的就去學習西哲,我不知道有什麼好衝突的。
〈二〉,簡單來說中國「文學系」的東西,可以用西方文學理論分析,敘事學或詮釋學
都可以。只是思想導向的文本,在基於"正確理解"的前提下,比較傾向於從小學三科,
以至於校讎學文獻學學術史的方式解讀。下文再詳細說明其原因脈絡
:http://city.udn.com/2997/5021454
:若是這篇屬實的話,那只有知識體系不夠健全才會發生的狀況
周振甫〈怎樣學習古文〉http://ppt.cc/DOjc (微博)
恰巧他說學習古文最好的方法就是背,這樣才能達到「立體的懂」的境界
這就與剛才的第二點互相牽連。先提出一個預設,中國傳統學術幾乎是以文學為載體
(原因文末再附上)
「立體的懂」正是因為上面那個前題才得以成立的,他的意思是,
把整部書熟背起來,
就能用書裡的各篇章節子文本互相比較、觸類旁通的認知,理解文本關鍵字,
在個別子文本語境中的意思。熟讀整套作品後,便能以歸納法,去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
死背爛讀是從多方面理解文本意義的方法,所以才取名立體,取多重角度的意思
更能使作者的思維內化成讀者的知識,需要時可供參考應用。
孔丘的中心思想是個仁,論語裡面也很多人在問好多次仁,
雖然孔丘給每個人的回答不盡相同,但學者做學術研究後,
可以透過統合,為仁下定義(定義可以有很多種層次與面向)的例子應該可以類比。
當然這種準備科舉寒窗苦讀的方式很難符合現在生活的形式,
但解釋了背書強記的理由、必要性、作用、價值。
最後講一下為什麼中國傳統學術幾乎以文學為載體的原因好了,
一開始紀錄抽象語意的成本很高,甲骨金文、帛書竹簡各有麻煩之處,所以只能濃縮語意
在有限的篇幅中呈現,也就是所謂的文言文,
這種應用文字的思維便具有文學意義。(文本形式與內容的關係)
再來不論子書史書,出於敘事與比喻的需求,所以習慣用文學手法表達語意,
最顯而易見的就是戰國時諸子的寓言例如莊子,孟軻也用寓言但他會清楚說明寓意。
至於寓言怎麼出現的,則要追溯到尚書春秋這些史書的敘事筆法。
兩者互相影響,有點像很麻煩的有機體結構。
另外可能是出自游說他人的需求,
產生了言論必須兼具文學與思想知識兩種意義才完美的價值觀。
至此,先秦學說已經底定了中國傳統學術的知識觀(特別是承認載體形式的意義)
西漢初期又因為蒐羅古書,為了瞭解先秦典籍,對東周文字的研究促成了古文經學
古文經學正是後來文字聲韻訓詁三科小學的源頭。
古文經學的思維就是對文本形式上的考據去研究文本的意涵,與所記載的知識,
那又在歷史的推進中,知識載體形式不斷的變動,像抄錯書或亡逸、多種版本等原因
中國學術知識論對文本形式的認知,從是什麼字、怎麼讀、什麼意思的僅限紙上,
擴展到到包含物理載體本身的真偽,於是有校讎學。然後出現初具雛型的文獻學與學術史,
直到引進西方的某些方法論與框架後,才形成現貌。
那關於鄭明娳,她的學術專長在於現代文學。所以不多說了,
要花腦汁想怎麼表達那篇文章的不是也要花一番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