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EMTOHCA (歐卡)
2014-06-09 21:04:111.媒體來源:
now news
2.完整新聞標題/內文:
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頭皮、臉皮的黑痣莫名出血,當心可能是皮膚癌上身!一名35歲的男性業務員,日前頭皮
上的黑痣突然搔癢難耐,出手一摳,不慎抓傷流血,沒想到搔癢部位竟血流不止,就醫檢
查已經是晚期黑色素細胞癌。醫師提醒,若發現皮膚的痣或斑塊形狀不對稱、邊緣不規則
、顏色不均勻、越長越大超過1公分等,應盡早就醫。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最新100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皮膚癌名列國人十大癌症第8名,在
國內,平均約每3小時就有一人罹患皮膚癌;其中,黑色素細胞癌雖僅占所有皮膚癌患者
的7.8%,卻因惡性高且容易轉移,致死率相當高,往往僅能存活數個月。
洗頭、洗臉時,看到血跡斑斑,才意外發現罹癌!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楊志勛說,皮
膚癌可分為「黑色素細胞癌」和「非黑色素細胞癌」兩種類型,其中黑色素細胞癌的死亡
人數,已更高出非黑色素細胞癌4成,且近3年死亡人數逐年攀升。
皮膚癌雖好發於60歲至80歲的老年人,但楊志勛說,診間也不乏30歲至40歲的青壯年患者
,尤其,統計顯示,黑色素細胞癌患者的發病年齡遠較非黑色素細胞癌年輕,不可掉以輕
心。
楊志勛提醒,亞洲人黑色素細胞癌多發生在手腳,平常可以自我檢測,只要發現皮膚上的
黑痣或斑塊有形狀不對稱、邊緣不規則、顏色不均勻、摸起來粗糙,尤其,如果體積越長
越大、超過1公分以上,更要盡早就醫,以皮膚科門診為例,透過皮膚鏡可確診95%以上,
及早治療。
治療黑色素細胞癌,過去多採用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等方式,但腫瘤反應率不佳,醫師
常常面臨沒有『好武器』可使用的困境。台大醫院皮膚部醫師朱家瑜指出,衛福部日前已
核准第一個抗BRAF基因標靶藥物,可用於治療BRAF突變陽性且無法以手術切除,或是轉移
性的成人黑色素細胞癌患者,相較傳統化療,存活期可突破一年。
朱家瑜強調,研究顯示,華人皮膚癌患者當中,約有25%的BRAF基因發生突變,一但確診
,最好先透過基因檢測確認是否有突變,以決定是否適用更精準的標靶治療。
3.新聞連結:
http://ppt.cc/CwU6
4.備註:
怎麼分辨是痣還是細胞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