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體來源:
台灣醒報
2.完整新聞標題/內文:
賴義中 2014/06/19 15:41
【台灣醒報記者賴義中綜合報導】政治學者漢娜鄂蘭提出「平庸之惡」觀,指個人常因不
思考而陷入體制的幫兇,最近得到了科學佐證,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一項最新研究
發現,身在「集體」之中的個人,有更高的傾向去傷害集體外的「他者」,或做出違背其
平日道德倫常觀的行為,罪惡感也獲得減輕。
【球迷間的攻擊行為】
此研究的出發點是,論文第一作者、卡內基梅隆大學助理教授希卡菈有一次與丈夫到洋基
球場看球,戴著紅襪球帽的丈夫,卻遭到身旁大群洋基球迷無止盡地騷擾和攻擊,希卡菈
以為身為女性的她不至於被洋基球迷牽連,於是替丈夫把球帽拿下,未料也遭受嚴重人身
攻擊,令她忿忿不平。
騷擾一直持續到散場後回曼哈頓,不支持紅襪的希卡菈被當成紅襪球迷一併攻擊,讓她發
現旁人和自己的反應方式都與平時不同,決定著手研究這種「暴民心態」。她與幾名研究
夥伴鎖定人腦的前額葉皮質內側展開實驗,當人自我反思的時候,這塊區域就會在功能性
核磁共振成像中出現反應。
實驗數週前研究人員先調查受試者的社群媒體使用習慣、其道德觀和行為,建立符合個人
真實的道德命題,如「我曾從共用冰箱中偷食物」或「我撞到人後總是會道歉」。研究者
把道德命題和使用習慣相混,讓受試者以個人和集體形式閱讀這些陳述,同時接受腦部掃
描。
【區別彼此轉變認知】
研究結果發現,在個人情況下,受試者觀看與自己相關的陳述時,其前額葉皮質內側的反
應較為活絡;不過,在團體分組狀況下,某些人無論閱讀與自己或與團體相關的陳述,其
前額葉皮質內側活絡程度都類似,代表他們無法區別自我與他者。研究者推論,這些活絡
程度差別小的人,較有可能去傷害與其競爭的團體,比如希卡菈曾遭遇過的球迷。
MIT認知神經科學學者薩克絲指出,雖然人類在各種情境脈絡下大多展現對公平和道德規
範的強烈偏好,不過,一旦區別出了「我們」和「他們」,偏好就會改變,身在集體中的
人類往往會參與與其道德認知相悖的行動,轉變為能輕易犯下掠奪、破壞甚至肢體暴力的
「暴民」。
一旦藏身於集體之中,人類會感到更不被他人所知,做壞事更難被抓到,對集體行動的責
任感也隨之減輕。薩克絲認為,這項研究驗證了認知神經學上的一項重要假說,即在集體
中的個人,會與其道德信仰產生斷裂。
原文連結:
http://newsoffice.mit.edu/2014/when-good-people-do-bad-things-0612
3.新聞連結:
http://anntw.com/articles/20140619-zcjY
4.備註:
五樓都躲在女生群裡幹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