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410294 (水仙少年)》之銘言:
: 當初外省人撤退來台怎麼沒引進足球
: 被現今各足球強國列強租借
: 難道他們都沒交外省人踢足球?
: 對岸可是踢得火熱
: 反觀小日本有教台灣人打棒球
其實你應該想想台灣最風行的兩項運動
為什麼是棒球和籃球?
因為這是美國人(發明)的運動
從台灣這兩大運動發展的歷史
你可以知道體育和政治是不可能完全劃分的
對遷台後的國民黨政府來說 最大靠山當然就是美國
在美國派遣美軍顧問團到台灣的時候
台灣當然必須發展各項美國文化特色的生活方式
以促進台灣與美國民間的往來
而台灣最有潛力發展的(美國)體育運動
一個就是自日治時期開始打下基礎的本省棒球運動
另一個就是外省人喜好的籃球運動
(據說孫立人就是國軍推廣籃球的推手之一)
政府因此扶植兩項運動 作為與美國社會來往的手段
像棒協和籃協等「民間」組織 事實上都是由政治人物所掌握
(比如台北市長初選落敗的丁守中是籃協主委
棒協初代理事長謝東閔與幹事謝國城則分別擔任過副總統與立法委員)
如果台灣戰後和歐洲來往有比美國密切 或是美國盛行足球
也許今天台灣也會為踢進世界杯會內賽而瘋狂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1980年代後 衛星電視轉播球賽的全球普及
更讓台灣棒球與籃球超越政治邏輯 成為商業社會的一環
這一點上 台灣確實比較忽視歐洲系統的足球
而較為重視美國系統的棒球籃球 或許也和歷史脈絡有關
台灣社會依舊以美國文化的透鏡為主要外來視野
當然 足球運動的環境遍及全球 比美國運動更深入世界
如果台灣能和其他國家文化加強交流 重視歐洲體系的全球文化
而不是只以美國視野思考文明 或許台灣足球可以更進一步發展
(其他因素也可能加強台灣足球風氣,例如邀請足球明星參加交流賽
而不去幹鞋,或是美國、日本掀起空前足球熱潮反過來影響台灣等等)
如果政府要介入足球推廣 最好就是由國民教育體系著手
(例如從KANO的歷史中 我們可知日治教育體系和體育(棒球)的關係)
但這並非上策 反而可能使足球運動落入和台灣三級棒球一樣的陋習
所以關鍵不是只有在政府政策 而是民間力量:企業與組織的態度
資本主義時代最強的力量往往不是政府 而是企業資本
甚至政府力量還反而殘害體育發展 例如某些協會的豐功偉績
如果台灣企業有長遠投資足球的野心 那就是足球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