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蛇小弟我剛好是交通規劃領域,以我的見解跟大家分享為什麼台中選擇BRT?
(先聲明小弟不是台中人,但也絕對不是黨工)
以下正文開始:
在選擇主線大眾運輸系統型式時,主要會考慮兩點,”建設成本”與”運量需求”
1.建設成本
常見的軌道捷運系統,平面、高架、地下建設成本比例大概是1:3:9
這只是單就建設成本估算,還不包含地下化徵收旁邊土地的成本
也絕對不包含收回扣的錢(若真要抽油水,那造價肯定是更高)
而公車捷運系統(Bus Rapid Transit)它本身就不是軌道系統,他真的就只是公車
但是為什麼要叫做Rapid Transit,因為它班次密集、又有專有路權
必要時還可以發展雙節公車,所以它快的起來
而且絕對比軌道系統(捷運、輕軌)的建設成本還要便宜太多
2.運量需求
毛治國前幾年曾經被媒體報出”台中發展捷運會是一場災難”的頭版
小弟當時剛好有參加那一場演說,但是其實這句話當時有個前提
完整內容是”若沒有先培養使用大眾運輸的習慣,台中發展捷運會是一場災難”
那麼我們來看所謂的大眾運輸習慣是怎麼一回事
根據交通部統計處102年全台縣市各種運輸工具市占率調查
台中市大眾運輸使用率是4.8%(公車3.8%、台鐵0.9%、捷運0.1%)
跟高雄市4.3%差不多 (公車1.5%、台鐵0.8%、捷運2.0%)
台北市則是33.1%(公車17.8%、台鐵0.9%、捷運14.4%)
可以說現況的台中市幾乎沒有使用大眾運輸的習慣
當然有人會說如果蓋了捷運以後我就會去搭捷運啦~
我們來看台北與高雄的經驗
台北85年木柵線通車時,公車每日約170萬人次(現在公車+捷運約350萬人次)
若這樣回推當時85年的大眾運輸使用率大概是16.1%,也比現在的台中好
而且台北捷運剛開通時,大部分乘客還是原本的公車通勤族轉移
也就是開車騎車的人依舊在使用私家車
捷運系統若要便利,必須要等到路線成網才會真正發揮它的優勢
以台北捷運蘆洲線開通當作成網的門檻,就等了14年…
那高雄捷運呢?也是等到十字路網成形後運量才有起色
而且高雄捷運公司成立時資本約100億,通車第一年就虧了近25億
台中若真要蓋捷運,撐得起台北市的14年嗎?有辦法負擔龐大虧損嗎?
還是說要由全民納稅買單…
還有人說到BRT興建是中港路(台灣大道)交通黑暗期
同樣的台北市信義線、松山線興建時也遭遇過交通黑暗期
但是這一蓋就是十年有餘,台中BRT呢?不過是一年時間
如果中港路(台灣大道)要蓋捷運,那請大家忍受黑暗期十年
若說BRT專用道是長久建置的,台北市公車專用道也是同樣概念
初期當然也是被罵,不過營運久了其實還真能看出能有效的紓解壅塞
再來,BRT高架或是地下化也是要成本,比例跟上面說的大概一樣
最後,我沒有說台中BRT設計就是好,
它的號誌系統我了解運作方式,但不清楚真的上路遇到其他汽機車會是什麼情形
中港路(台灣大道)既有的公車路線移轉問題,也不知道會不會造成平行替代道路壅塞
其實BRT的推動一樣也非常需要妥善的配套措施與因應對策
但是我想說明的是,以台中市目前的情況,
談捷運MRT絕對過早,在經濟成本與營運效率的考量之下,
BRT是目前比較適合的選擇,也是培養大眾運輸使用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