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pacealien (spacealien)》之銘言:
: 也沒比現在少。
: HTC風光的時候還是2010~2012年間的事情而已,在那之前台灣的"品牌"廠商並沒有比
: 現在多很多。
: 現在慘不是嘴巴說的,我家附近鬧區就有好幾間店面倒了再等出租,至少兩三個月前就
: 看到再等租了 (不過最近手機店包括各大電信門市倒是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來)
: 有具備專業知識的大大可以出來解惑一下嗎?
: PS....不知道怎麼說....馬英九政府已經讓我明白高學歷的專家很多根本是屁了,
: 講得頭頭是道結果都是狗屎
0. 「覺得臺灣慘是因為稅收不足」是誤解
1. 稅收是用來維持政府的, 不代表能帶動經濟. 你第一個前設, 覺得大企業
的稅收是用來帶動經濟這個想法是不對的. 高稅收只是代表政府能花的錢
多了, 而政府即使發揮作用, 他的作用也是修補市場不能顧及的部份, 並
不一定能帶動經濟.
2. 產業升級也不是把企業「做大」, 或者「多交點稅」, 而是做「競爭門檻
更高」的產業. 產業升級就像你讀書出來, 當農民, 當工廠勞工, 當教師
, 還是當律師, 工程師, 醫師一樣. 勞工和農民, 其實也一樣可以很賺錢
, 但無疑他們面對的競爭者會多, 因為門檻低. 醫師律師的門檻較高, 所
以需要因為競爭而割價的機會也減少. 現在的情況是, 若連醫師律師也要
競爭割價時, 做進入門檻更高的產業, 才能夠遠離惡性競爭.
產業升級的意義就是想避開, 或減少依賴正在割價競爭的市場區域, 而不
是公司越大越好. 一堆小公司在做一些高端行業, 一樣是產業升級.
3. 企業做大了不等於有「品牌」, 品牌講的是一種對企業產品的信心, 臺灣
的企業可能做大, 可能有不少錢, 但不等於別人因此而對臺灣有優先選擇
的信心. 買臺灣貨只是因為比較便宜, 而不是「我買臺灣貨是因為那是臺
灣貨」, 像有些人看漫畫非日本不看這樣, 那就不叫作品牌.
4. 經濟不好不是財富累積不多, 而是「財富流動走向停滯」, 把數億放在原
地不動是不能產生經濟的, 將數億花掉之後, 又賺回數億, 這才叫經濟.
5. 當一個社會的錢, 都是由基層流動到上層, 上層之間互相流動, 卻不流回
基層, 那經濟力就會越來越薄弱. 臺灣的情況是, 錢會不斷流向資產, 擁
有資產的人, 則欠缺意願把錢投資回本地實業或者作本地消費, 這樣就變
成了單向的移動, 活力就越來越弱.
經濟就像河流一樣, 如果河流只流進大海, 沒有水循環把大海的水重新帶
回河流的源頭, 則河流早晚會乾涸變成沙漠. 而臺灣面對的就是這樣的情
況, 水流進大海, 帶回河流源頭的水卻越來越少, 河水自然也會變細, 慢
慢乾掉.
今天臺灣主流的「投資」活動是甚麼? 不是科技, 不是生物, 如果投資的
對象就是房地產, 有錢的炒賣, 沒錢的房貸, 錢進去之後, 不會變成別的
東西, 只會變成更多的房地產投資, 半永恆的循環不會出來, 但是實業的
資金就越見短缺.
6. 導致這情況的是臺灣的經濟思想無法適應全球化, 高科技化的資訊時代,
也就是說無法從七八十年代冷戰時代的代工榮景走出來, 整個社會的教育
和觀念, 都是建立在海外不斷有代工訂單的前題上. 可是面對冷戰後, 蘇
聯解體, 共產陣營釋放的大量高技術廉價勞動力, 臺灣這個前題就開始瓦
解, 而對今天臺灣還未能適應, 甚至一心只想找辦法回到七八十年代, 沒
打算去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