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卦] 宮廟到底管多大?對社會貢獻是?

作者: acer987 (宏碁幫)   2014-06-28 22:05:59
大致贊同上一篇的說明
想補充一點心得
因為現在很多人都是從都市的角度在看
所以不容易理解廟宇陣頭的角色
如果回到農業時代就是上一代或上兩代
宗教信仰是一個需求
早期移民建立聚落之後
一方面祈求平安另方面可能生活有餘裕
蓋廟的時候就是由聚落裡面的居民
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這個廟就是共有的公廟
每個聚落(台語應該就叫角頭)大概都會有一個
相當於村或比村小的區域
信徒就是居民 別的聚落的人也很少會來
經費主要就是向聚落內的居民課"丁錢"
少數如果有些居民所得比較好 可能額外再添香油
陣頭就是當地居民農閒的時候演練
會有一些人做比較專業 固定的陣頭像舞龍舞獅或南北管
另外其他的居民也會出力做雜役
吃的部分一樣就會有人贊助 然後也會有人當總鋪師.水腳
其實就是社區活動加上宗教色彩
管理運作的人 部分是宗教人員 例如法師 乩童
部分是在地領袖 例如村長 宗親耆老 知識分子
這個結構很穩定 也沒有什麼負面因素
一個一個的小聚落湊成一個比較大的地理區
就會有更大的公廟 像是北港.新港.鹿港.大甲等等
這種級數的大廟都很有歷史背景 或是因為位置在商業中心
發展規模就會比角頭廟大很多
不過基本上運作結構差不多
就是一個公共社群 由更多聚落的領袖組成
廟就是一個區域的活動中心
陣頭就是居民的組合
這樣的結構後來被破壞了
隨著台灣經濟開始發展
初期居民大多還是在聚落附近工作
一方面所得增加讓居民捐獻的香油錢增加
一方面居民兼任陣頭的時間被壓縮
所以陣頭開始走向專業化商業化
這個時候宗教活動變得很蓬勃
接下來都市化的大量人口移動
對廟宇運作有根本的打擊
知識分子大量離鄉進入都市
本來要承接社區運作的下一代骨幹
被磁吸到都市裡 架空了本來廟宇運作的主力
接下來兩個不同類型的公廟開始轉型
大的公廟隨著信徒捐獻更多 變成了金庫
本來大廟的組成結構就比較多元
當外來人士覬覦的時候就很容易被各個擊破
小的角頭廟則是因為本來運作以及捐獻的主力
被都市化磁吸陷入運作上的困頓
隨著村莊人口老化而衰落
都市裡面本來的角頭廟隨著外來人口移入
社群概念一樣被破壞
另外一種私廟
是以私人的方式去建立
跟聚落的公共群體比較無關
為了增加收入 比較強調靈通
廟宇的大小跟運作方式就要看主事者
有的是因為有靈通覺得有責任感
有的騙財騙色
作者: folanca (當鋪)   2014-06-28 22:08:00
作者: benza (持)   2014-06-28 22:19:00
有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