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為什麼,這篇文章充滿了對「技職體系」的偏見。
台北大學社會系的師生透過問卷的形式,想要調查學運參與者的組成,其中統計結果表明
,公立大學的學生參與率遠高於私立大學,作者的解釋是『可能是因為技職性大學的學生
參與度較低,且此類大學大多為私立』
然後統計結果還指出:商管、電算機、工程等領域的參與率較低,作者又認為『非常可能
是因為這幾個領域有相當高的技職大學(或私立大學)比例,而技職體系的學生參與程度
較低』
這實在很弔詭,畢竟就我所知,台大的管理學院和電機學院人數可不少,清大和交大這兩
所學校,還是以電算機和工程領域為主的大學,作者的「技職體系」說不知道如何解釋?
更有趣的是作者想要以此研究反駁「自然領域的學生參與較少」的宣稱,卻又用了「技職
體系」來對整個自然領域進行切割,主張非「技職體系」的自然領域學生參與度沒有較低
,參與度較低的都是「技職體系」的學生。
最後作者在文末做出結論:
『整體來說,從菁英大學偏高的參與程度,你可以說這是一場帶著點菁英性的學生運動;
從科系、職業分布的狀況,你也可以說它具有相當程度的廣泛性,將之視為一場全民的公
民運動,絕不為過。』
學運必須是全民的公民運動,可是不參加學運的「技職體系」學生卻又被以「菁英/非菁
英」的方式切割,這是為什麼?
要解決這個矛盾,我想唯一的解釋就是在作者心中,只有「菁英=全民」吧,這就和「我
是人我反核」的邏輯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