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kookisky ()》之銘言:
: kajm大這篇主論點就是:
: 「新竹米粉四字有品牌價值,不宜輕易更動。」
: 支撐的理由有幾個:
: 「米粉裡面加玉米澱粉,從民國六十年代就開始了,不算什麼黑心。」
: 「加玉米澱粉比較Q,純米比較軟,各擅勝場。」
: 「可以保留新竹米粉,但標示含米量。」
: 我殊難同意您的看法。
: 首先,品牌價值的意義,在於將具體、零碎的產品優勢,
: 凝聚成抽象概括的品牌形象,讓消費者一看到品牌,就產生信任感。
: 買它就對了。
: 買它就是美的。
: 買它不會後悔。
: 因此,消費者不用經過複雜的比較過程,不用深入去檢測同類商品的好壞,
: 透過品牌價值的高低,可以簡易的得出買或不買的答案。
: 然而,精打細算的消費者會知道,有些沒牌子的產品品質更好;
: 甚至在品牌價值接近的時候,他們會知道今年LV的襯衫版型比較突破;
: 去年GUCCI的外套用料特別紮實……
: PTT有討論電腦的、手機的、相機的專板……
: 板友花心思蒐集資訊,就是想告訴你,品牌不是絕對的,產品的價值才是核心。
: 沒有產品價值,只有品牌名稱,空殼而已,騙不了多久的。
: 大部分添加玉米澱粉的新竹米粉廠商,在法規修訂之前,四十年來,
: 都叫做「新竹米粉」吧!
: 他們的品牌價值有建立起來嗎?
: 有因為「新竹米粉」四個字,在市場上有屹立不搖的地位嗎?
: 他們的市場是逐年增加還是減少?
: 有沒有想過為什麼?
: 優劣之間不是純然主觀的,可以有客觀的判斷標準。
: 不然米其林也就不用評分了,打星等毫無意義。
: 論營養,玉米也含醣類、蛋白質、維生素和脂質等營養成分,但因其本身
: 屬於抗性澱粉食物,不易被消化酶酵素水解,過量攝取容易增加腸胃消化的負擔
: ,使腸胃功能不佳者出現脹氣和腸胃不適的症狀。
: 相較於白米,玉米的營養素缺乏必需胺基酸,加上被加工製成玉米澱粉後,
: 原有的水溶性維生素和礦物質也容易隨著高溫烹煮而流失,偶爾吃雖不至於
: 對人體造成重大影響,但若長期取代白飯作為主食,恐會因營養攝取不均
: 而出現營養不良、抵抗力下降等問題。
: 參考: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11176
: 論口感,不是Q就是好,還要綜合評價它的風味。
: 純米米粉那種自然淡雅的米香,不是添加玉米澱粉的劣質品可以取代的。
: 各位閉上眼睛,想想最近一次吃米粉是什麼味道。
: 有沒有覺得調味量很重,很鹹?
: 為什麼?
: 因為長得不好看,只好靠濃妝。
: 以下這篇報導有純米米粉通過檢測的名單:
: http://www.newsmarket.com.tw/blog/23851/
: 各位去找來煮煮看,自己不會煮請家裡幫忙。
: 吃下去的味道顯而易見。
: 不管是哪一種麵條,粄條、河粉、米粉
: 食材原本的風味才是最重要的。
: 各位有聽過頂級壽司師父的米,沒有米味嗎?
: 有吃過好吃的義大利麵,那種淡淡的麥香嗎?
: 純米米粉的風味,絕對不輸給他國產品。
: 這原本應該是台灣人的驕傲,卻被cost down的思維給搞砸了。
: 根據新竹米粉公會的網頁資料:
: http://ppt.cc/iXSb
: 民國 60 年代
: 政府保護農業政策,導致米價節節上升,業者為降低成本
: ,開始研究以玉米粉取代部分原料。原料的改變也影響到整個米粉產業的改變。
: 六十年代以後,大南勢米粉工業開始轉型,小規模家庭工廠逐漸被機器化工廠取代
: ,米粉工廠急遽減少。
: 民國 62 年 (1973)
: 台北貿易商向陳勝民推銷玉米粉。經過試驗的結果不錯,
: 陳獅與陳勝民成為玉米粉的經銷商。
: 我不能說這都是廠商的錯。消費者一時被矇騙,吃了便宜又傷身的貨色,
: 還以為QQ的便宜又好吃(這跟鼎王、胖達人的故事何其相似!)
: 但經過了四十年,消費者始終會覺悟的。
: 越來越多年輕人不吃米粉,因為覺得不好吃、不好消化、缺乏記憶點。
: 那是因為,他們沒有吃過純米的米粉、真正的米粉。
: 所以正本清源有什麼不對嗎?
: 米含量不足就不要叫米粉很難嗎?
: 「新竹米粉」如果可以沒有米。
: 那彰化肉圓可以沒有肉嗎?
: 嘉義火雞肉飯可以用豬肉嗎?
: 如果玉米澱粉有產品價值,不管它叫什麼粉,會吃的還是會吃,
: 如果它沒價值,拜託別來玷污了米粉。
: 台灣唯一名不符實的產品,卻又不會改名的,就只有政黨。
: 中國國民黨,沒有國民。
: 民主進步黨,沒有進步。
: 所以我講的,
: 也不只是米粉。
您好,我同意您的看法,也承認我原文那樣的說法確實是沒有進步的作法,
我也認同政府目前的規範,
畢竟這個規範保證了未來買到「○○米粉」的人至少都是有50%~100%的含米量。
不改名其實以含米量0%標示,也會有一定程度影響市場,
而業者也不會希望自己包裝一直大辣辣地打著「0%」,
當消費者問起有沒有50%、100%時,自然會做出新竹米粉0%、50%、100%的各種產品。
改名後自然可以確保在臺灣的「新竹米粉」四字是100%純米,
要買的人只要認明新竹米粉公會標章及產品名稱就可以安心購買,
這也是食藥署制訂這法規的初衷吧。
不過我必須坦白講,在短期之內賣場上仍不會出現這產品,
原因出在賣場沒辦法讓這種高價位的米粉上架,頂多可以看到50%的調和米粉。
至於業者會不會轉型做這類產品呢?就看新竹炊粉有沒有人買單了。
事實上,很多老一輩的買米粉,也都吃習慣炊粉而非100%純米,
新竹米粉四個字被打響,其實就是從玉米澱粉添加後開始,
因為機械化後,產量才大幅提升,以至於推銷到各地去,
所以事實上,很多人常講「以前就能做純米,怎麼現在就不能?」
原因就是從你認識新竹米粉那時開始,就已經添加了玉米澱粉,
只是當初可能的比例沒有像現在這麼誇張,大概只有添加2-30%,
這樣還是吃得出米香的。(口味的部分在文末會補充)
我自己認為最理想的就是消費者想買0%、50%、100%的炊粉、米粉都能買到,
也希望在可預見的未來,大賣場也能出現50%以上的米粉(這反而是阻力最大的一點)。
下面回應某些推文:
一、
事實上,幾乎絕大多數的人在去年新聞出來以前,
買到的「純米米粉」多數是廠商混合了玉米澱粉後,僅有50%含米量的產品,
所以很多人以為買到純米米粉,其實並不是。
如果有認真看過上下游新聞當初驗出來的結果,
會發現推算實際含米最高卻也沒有我說的50%,大概只到2-30%,這原因有二:
第一個原因當然就是真的不到50%,是業者標示不符。
第二個原因出在更上游,那就是「在來米粉」,
製作米粉的過程,大致就是先磨米,然後將米磨成粉再製成絲,因為步驟繁雜,
所以現在業者大多是直接找中南部的磨米廠買磨好的「在來米粉」,
問題就出在「在來米粉」不是100%的在來米……
所以當業者添加了50%的「在來米粉」及50%的玉米澱粉製作,
其實在「在來米粉」中,根本只有30%的在來米。
再加上當初檢驗方式是用蛋白質含量來回推是否真的有含米,
這一點會依據原料是採用新舊米而有所差異,
大多數從中南部買到的「在來米粉」都不是新米,
蛋白質早已流失,所以才會導致回推結果低於30%。
這是我個人聽到的另一方說法啦,也許不完全正確,僅供參考。
二、
純米米粉到底好不好吃?
我原文其實有寫到我自己覺得純米米粉確實很好吃,
不知道怎麼有人覺得我分不出玉米澱粉跟純米米粉的差異?
純米米粉如果採用的不是放太久的舊米,
確實有淡淡的米香,吃起來也會很明顯地吃出米的味道,
而口感上是較軟的,再依據料理方式的不同而有不同風味,
而會不會斷成一截一截,不完全是料理者的技術問題,
你端上桌後大家筷子夾一夾,到最後盤子裡的米粉根本不成形了。
炊粉則是很明顯的沒有米香,完全是有炒米粉的肉燥香,
口感上是滑順Q彈,用筷子夾起來也是很輕鬆就能夾起一長串,
外面看到能夠這樣用筷子夾一夾端盤的,絕對不會是純米米粉。
要我說的話,就像有些人認為買衣服、包包就要買名牌,
買米粉當然可以只指定要買純米米粉,畢竟可能也不是常常買米粉。
可是有些人喜歡吃米粉,常常吃,但又覺得純米米粉太貴,
那你偶爾可以選擇50%的調和米粉,料理起來不像純米麻煩,口感又不至於差太遠,
一般的沖泡米粉大概都會選用50%的調和米粉去製作,
不太可能用100%純米製作,因為純米米粉無法久泡,且一碗沖泡米粉要4、50元,
大概只有在百貨公司才買的到吧。
而一般各位到小吃攤點的炒米粉、湯米粉(或是米粉炒、米粉湯……)
都應該會繼續採用炊粉,這完全出於成本考量,很難改變,
如果吃了會不舒服,可能就是要自己買純米米粉回家料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