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d9637568 (小さいけれど確かな幸せ)》之銘言:
: 通常我們評價一個朝代是在他滅亡之後
: 中華民國在大陸滅亡了
: 不知道大陸人怎麼評價他
: 有沒有這方面的八掛?
一般認為中華民國地位還挺高的。因為這是史書裡封建時代結束後第一個現代國家
當然關於封建的爭議挺多。但對於結束皇權這一歷史定位還是沒有疑問的。
在評價體系上﹐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被當做繼承關系。甚至中共建國的時候
就打算沿用這個名字。老共這派人與中華民國的淵源很深。都來自於孫大炮的黃埔
軍校﹐一起北伐﹐從推翻北洋政府﹐剿滅陳炯明﹐到北伐戰爭。然後在1927年分道揚鑣﹐
套用中共史書的寫法﹐是蔣介石和汪精衛發動了反革命政變。
孫中山本人的歷史定位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民主主義革命開拓者﹐三民主義倡導者
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帝制﹐中國近代公認的三大偉人(第三人推測可能是鄧小平﹐不知道)
在以前的歷史認知裡面﹐還有國父這個稱謂。所以繼承關系非常明確。
至於歷史書裡面﹐對中華民國的描述。主要集中在那麼幾大塊。辛亥革命﹐宋教仁遇害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廣州起義﹐袁世凱稱帝﹐護國運動﹐護法運動﹐北洋政府﹐軍閥混戰
北伐﹐黃埔軍校建立﹐然後就是國共第一次合作﹐分道揚鑣﹐接著就是軍閥混戰﹐
白銀危機﹐黃金十年﹐法幣改革﹐以及日本侵華的一系列﹐從918到何梅協定﹐西安事變
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三大會戰等等﹐還有抗戰結束﹐國共重慶談判﹐內戰等等。所以
總結起來就是戰亂連連。
對於中華民國﹐最正面的評價﹐並不是來源於政治。因為政治上國民黨政府實際上在
北伐後迅速的與江浙財團合謀﹐迅速的腐敗化和墮落化了。喪失了孫中山一直主張的
清教徒和革命精神。最正面的評價﹐來源於文化和思想方面。因為民國本身是一個
戰亂時代﹐所謂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所以思想昌盛﹐文化燦爛。繼承了舊時代文化
的文人在新時代﹐也會有非常卓著的成就。一般民間評價對比1949年前後﹐對於民國
時代的文學﹐藝術﹐科學家的培養﹐對於教育的投入﹐都是讚譽有加。1949年之後拿
諾貝爾文學獎的那兩位﹐一位高行健﹐一位莫言﹐若論及漢語世界的文學水準﹐跟民國
那些大師比﹐差的挺多。科技方面﹐雖然認為1949年後﹐有幾次拿到諾獎的機會﹐但
畢竟失之交臂﹐反而民國時代大師輩出。至少到目前為止﹐1949年後﹐諾獎科技方面
還沒有頒發給大陸人。目前認為最接近的是張首晟﹐師從楊振寧﹐復旦大學出身。但
主要成就是在美國做的。如果說有的話﹐也就是他了。但本土培養在本土做出成就的
還遙遙無期。這些都需要長足的積累﹐基礎科學研究要追趕上歐美﹐還需時日。
然後關於抗戰的部分﹐對於國民黨和蔣介石主政時期﹐這些年也有比較正面的評價﹐
並非歷史教材裡寫的國民黨反動派。比如抗戰﹐比如對教育的投入﹐都是非常正面的。
題外話﹐我覺得孫大炮還是很厲害的。憲政三部曲是很厲害的思想﹐對於指導一個
落後國家從幾乎是殖民地重新崛起﹐還是很有價值。即便是獨裁者蔣介石﹐也無法
跳出這個框架。相比之下﹐PRC的建立缺乏長期的政治綱領﹐鄧小平改革又太過於
關注實用主義﹐沒有從改革一開始做好遠景制度規劃﹐發展到現在﹐已經顯得非常
短視和具有局限性。鄧小平說﹐要摸著石頭過河﹐這是實用主義的極致體現﹐但
問題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有些人不願意過河﹐因為河裡利益豐厚。
所以關於政治制度改革﹐關於財富分配﹐都缺乏深謀遠慮的
制度安排。香港就是這樣的例子﹐資本家通吃了所有的財富和資源﹐窮人越來越窮﹐
貧富分化也越來越甚﹐社會動盪的危機即由此而來。